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联播 > 正文

【和“宁”一起拼经济】石牌镇:科技赋能 乡村“智”变

时间:2025-03-21 17:10:40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首君  

  近日,记者走进石牌镇,这里没有传统乡村的宁静,反而处处洋溢着科技带来的活力与希望。从智能化的水稻育秧基地,到繁忙的肠衣加工车间,再到数字化的芦笋农场,石牌镇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智能育秧: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

  在石牌镇双一村的农事服务四中心水稻育秧基地,记者看到了一幅与传统育秧截然不同的场景。这里没有泥土的腥味,也没有人工的忙碌,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设备的精准运作。

  “以前育秧,全靠经验和天气,现在不一样了!”基地负责人刘江镇自豪地介绍道。只见他轻轻一点手机屏幕,育秧大棚内的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便开始工作,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这些数据会自动传输到后台,系统会根据预设的参数自动调整环境,确保秧苗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这个占地25亩的基地,如今正在为石牌镇及周边乡镇的种粮大户提供秧苗供应,近期的订单面积达到了780余亩。更让人惊喜的是,基地还带动了周边2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不少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在这里工作,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到钱,还能学到新技术,真是一举多得!”村民陈庆云大姐一边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一边乐呵呵地说。

  肠衣出口:小肠衣“链”起大产业

  从双一村出发,记者来到石牌镇华帆工业园区内的新雪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还没进门,就听到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上百名员工正围着工作台忙碌着,对肠衣进行冲洗、消毒、封装等深加工。“今年订单特别多,我们都在加班加点赶工!”公司生产负责人潘国楼介绍道。2024年,公司实现出口创汇8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国家。

  石牌镇是中国有名的肠衣出口基地,近年来,肠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镇具有一定规模的猪肠衣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肠衣年加工量达6万余桶,副产品肝素钠年产量约2万亿单位,年创总产值超过6亿元。“别小看这小小的肠衣,它可是我们镇的‘金名片’!”公司总经理王结文说,“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还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口碑。这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离不开我们自身的创新和努力。”

  数字农场:芦笋“长”出科技范儿

  在石牌镇邵塅村的心族芦笋数字农场,记者看到了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场景。这里,180余亩的芦笋种植基地,几乎看不到人工劳作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分析系统和自动化灌溉设备。

  “我们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芦笋生长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心族安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姜玉光介绍道,“系统会根据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自动调整灌溉和施肥方案,确保每株芦笋都能得到精准的营养供给。”姜玉光说,数字化技术不仅提高了芦笋的产量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前种芦笋,全靠人工经验,现在有了大数据和智能化设备,我们能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种植计划,真正实现了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采访后记:新春走基层,记者深切感受到石牌镇的乡村“智”变。从智能化的水稻育秧基地,到繁忙的肠衣加工车间,再到数字化的芦笋农场,科技的力量正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全媒体记者  朱能干 余涛 通讯员 张翔 张润芳)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