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特产品插上翅膀“飞”出小山村
——公岭镇永新村驻村工作队振兴产业助农增收纪实
本网讯 公岭镇永新村位于怀宁、潜山两县交界处,地理偏僻,交通不便。该村是公岭镇唯一的脱贫村。2021年6月,查长安、汪礼节、朱钰等3名干部由组织部门选派到永新村驻村工作。驻村工作队以推进强村富民为己任,踔厉振兴农业特色产业,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力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永新村有18个村民组,农户532户1744人,土地面积5000亩。过去这个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经济贫弱。驻村伊始,工作队在充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村“两委”商讨谋划,决定瞄准荒山荒坡,盘活闲置山场土地,建设农业产业园,因地制宜发展蓝莓、油茶、紫薯等林果特色产业和畜禽养殖。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动员群众将闲置的荒山荒地连片流转承包出去,引进企业发展经营,这样农户可以获得租金,也可以用土地入股获得股金,还可以通过务工获得薪金。
2022年3月,公岭镇唯一的村级农业产业园建成,产业园位于永新村石桥组、史庄组,面积500余亩,实施蓝莓种植155亩、薯类种植100亩、油茶种植120亩、生姜种植11亩;引进安徽京诚牧业有限公司养殖土鸡2万只。产业园按照党支部领办、经济联合社对接、企业化运营、村民务工的发展模式,集蓝莓、紫薯、油茶特色种植、家禽饲养、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丰产期预计每年可以给村集体带来增收40万元,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务工2500人次,增加务工收入30余万元。该园既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又能绿化、美化村庄,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永新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示范园。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帮助企业和农户优化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确保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推广永新村特色农产品,积极与市场对接,拓宽销售渠道,与各大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去年5月下旬,村产业园首批55亩蓝莓挂果上市,驻村工作队队员便各自分头跑市场找销路,通过联系怀宁县蓝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上门收购、争取扶贫消费单位团购和聘请网红带货网上合作销售等模式,保证了新鲜果子变成现金“票子”,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去年秋天,永新村红薯种植基地喜获丰收,亩产5000斤以上,总产量达40万斤。由于种的是优良新品种皖薯7号,又没有使用化肥农药,新鲜的红薯个大、味正、品相口感好,驻村工作队发挥人脉和信息资源优势,积极对接收购商,先后与徐州、安庆的2家粉丝加工企业达成购销合同,拓宽了销路。余下红薯则安排工人按个头大小分拣装袋,以差异化价格卖给县内不同需求的采购商,寻求利润最大化。
禽类养殖是永新村的传统产业,全村4家龙头企业禽类养殖规模10万余只,天然生态散养、口味独特的永新土鸡、土鸡蛋、老鸭、鸭蛋是永新村的特色农产品。为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驻村工作队决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让永新村的土产品“飞”出小山村,融入百姓生活。驻村工作队广泛宣传引导企业开拓思路,寻求网络销售渠道。怀宁县潜怀绿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黄四清、黄翠萍夫妇承包了100多亩山场和300多亩水面,专门饲养土鸡、土鸭等。驻村工作队与之洽谈,达成在本村接受委托运营电商平台的协议。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指导下,由黄翠萍负责的永新绿晨扶贫微店、永新绿晨扶贫宝店很快通过微店、农村淘宝平台注册认证,挂网运行。在公岭镇永新村淘宝商店里,土鸡蛋、山芋角、芝麻、绿豆、土鸡、土鸭蛋、香油、麻油等农产品应有尽有。 黄翠萍探索实践将产品在网上销售,并帮助本村村民和贫困户销售自家出产的土产品,销售后免手续费全额结算给农户现金。
借助电商平台,村民生产的农产品逐渐“飞”向了全国各地。合一组脱贫户丁长生自产葛粉40斤,积压在家,通过电商平台,仅仅一周时间就售完了,变现资金1300多元;同组脱贫户郑乐山养了4头黑土猪,黄翠萍通过电商帮助销售出去了,不收一分钱费用,大家从此都信任她,都愿意把家里的土货送到她店里。
永新村地处偏远,物流运输不畅曾一度制约了农产品上行。一次,永新绿晨扶贫宝店喜获3份土鸡蛋订单,可就在发送鸡蛋时让人犯了愁,最近的物流发货点在10公里以外的公岭集镇,而且每一箱鸡蛋都必须到发货点开箱点验;冷链物流发货点远在20公里外的潜山市源潭镇。怎么办?驻村工作队急在心头,在23天内先后15次到访7家物流公司洽谈沟通,终于与公岭镇邮政快递达成临时代办协议,暂时缓解了常温物流问题。同时争取安庆市政府相关领导支持,成功协调了邮政物流收费标准和发货点问题,永新村电商平台执行大客户费率标准,并作为公岭邮政物流自发点,及时解决了物流成本大、发货不方便的问题。由于工作队的此番贡献,工作队队长查长安因此获得安庆市邮政系统颁发的“助农惠农推广达人”荣誉称号。
在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不懈努力下,永新村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产品销售业绩斐然,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30.9万元跃升为2022年50.35万元,2023年达61.67万元,实现了贫困村向经济强村的转变。(全媒体记者 范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