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联播 > 正文

【网络中国节·端午】怀宁:又到端午米粑香

时间:2024-06-05 16:23:51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余红铃  

  本网讯 米粑作为一种传统早点,形状圆圆、口味甘甜。端午节将至,怀宁县“小市米粑”以其柔软细腻、甘甜清香备受青睐,是周边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道节日美食。

  端午渐近,在小市镇,小市米粑制作技艺传承人谢汪海正忙着和家人一起赶制一批米粑。选米是第一道工序,小市米粑选用早籼米作为原料,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清水浸泡8—10个小时。

  “籼米所含直链淀粉比例适中,黏度适宜。浸泡好的大米,稍微沥干,当能够用手轻易地捻碎大米就可以了,然后再次和清水一道,进行水磨,从而得到米浆。”小市米粑制作技艺传承人谢汪海娓娓道来。

  米粑从大米到蒸制成型,需要洗米、浸泡、磨浆、发酵、醒发、调味、蒸制等七道工序。其中磨浆工序,现在可以用水磨取代人工,其他工序仍要靠人工掌控,尤其是发酵环节。小市米粑采用老浆自然发酵,将老浆、米浆和米糊,三者混到一起发酵。老浆俗称老面、粑娘子,是上一次发酵好的米浆余留下来的,供发酵使用。米糊是将米浆加热搅拌,制作而成。

  谢汪海告诉记者:“发酵是小市米粑的关键,就是这一种,叫老面,我们也俗称‘粑娘子’。跟其他的效果不一样,它是原汁原味的,80%的米糊,15%的芡粉,5%的老面,进行均匀的混合,然后进行发酵。”

  混合数小时后,当米浆的体积胀大到一倍,很明显闻到一种发酵的米香味,这时候再进行二次醒发,直至体积再次膨胀,这个过程一般是30分钟左右。

  发酵过程中会有一些酸性物质产生,需要用食用碱来予以中和。加入白砂糖,倒入模具,蒸制15分钟左右,就可以得到松软可口的米粑了。小市米粑的发源地在小市镇老街,古称“小吏港”。该镇境内皖水与珠流河汇合后注入皖河,流向长江。古时以水路交通为主,小吏港作为一个四通八达且能通江达海的港口,自然就成了商贾云集,货物畅销的繁荣市镇。沿江盛产的优质水稻为小市米粑提供了重要原料。汉末《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发生在小吏港,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殉情而逝后,当地老百姓哀其不幸,用发粑的方式来吊唁他们。

  “据说‘发粑’是为了巴魂,灵魂被巴住了,便能世世代代做夫妻。传说焦仲卿生于三月三,刘兰芝生于四月八,于是这两天就成了小吏港地区的粑节令。家家户户发粑,互相赠送,流传至今。今年端午节,订单都排满了,大家都比较喜欢吃我们这小市米粑。”谢汪海讲道。

  如今“小市米粑”走得更远,除了怀宁本地外,安庆以及周边芜湖、合肥、南京等城市,都有小市人在外制作米粑。小市米粑外观光洁,质地柔软,切开后内部孔洞均匀细腻,排列如齿,上下对称,素有“小市米粑白如雪 、绵甜爽口味道绝”之美誉。它又名丰糕,当地人们认为“糕”即“高”,寓意丰盛富足、喜庆吉祥,逢年过节,以及生日寿辰之时,小市米粑备受欢迎。

  “小市米粑颜色很白,吃起来口感很嫩,有这种真正的大米的稻花香味道在里面,吃入口中,酥酥的、软软的、甜甜的。来到小市,我们可以品尝米粑,游孔雀东南飞。”游客刘亚娉笑着说。

  小市镇文化站站长何小东说:“小市米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有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与我们小市美景融合,形成美景、美食、人文多元相融发展,共同赋能乡村振兴。”(全媒体记者 包俊根 王金鹏)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