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联播 > 正文

洪铺镇: 非遗“夫子戏” 传承400余年

时间:2024-04-22 14:57:44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首君  

非遗“夫子戏” 传承400余年2.JPG

  本网讯 我县因“戏曲之乡”而为人所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一种传承了400余年的古老戏种却在这里暗自生长。

  被称为“黄梅戏母体艺术”之一的“夫子戏”,曾经一度失传,经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洪铺镇金义黄梅戏剧社班主胡节银的挖掘与整理,重新登上了演出舞台,实现了凤凰涅槃。

  金义剧社自1989年创建以来,依靠自身力量,长期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既继承传统又善于创新,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夫子戏”演出活动,近年来年均演出200多场次。对于胡节银来说,一场演出两个多小时,平均每人得到200元左右报酬。但他最看重的,是观众雷动的掌声,这足以说明,对民间戏的尊重还在。

  “‘夫子戏’最初因专演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的故事而得名,始创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嘉靖间(1522-1566年)开始出现‘忙则农、闲则艺’的半职业班社,并开始走上舞台(乡村土台)演出。民间私塾教课书《杂言》记载:‘搭台扪布,演戏分行。生旦净丑夫末脚,弹唱高腔……’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是夫子戏发展鼎盛时期,风靡怀宁全境及周围的府县。夫子戏的唱腔‘乐佛腔’,是怀宁伶人以耕歌戏为基础,吸收僧道诵经做法事的佛调、道腔而创造的一种新的声腔。明末清初,‘弹腔’兴起,‘夫子戏’回到乡村,与灯会结伴活动;一部分被新生的‘弹腔’接收过去,并加以提高发展,逐渐形成了‘弹腔’的‘红生戏’。”说起“夫子戏”,胡节银娓娓道来,建国初期,怀宁农村演出的“夫子戏”仍很活跃,洪铺镇杨屋是“夫子戏”重要的活动地区,在此发现“夫子戏”唱本有《降曹》、《过府》、《挑袍》、《护嫂》等。

  据了解,明末清初,弹腔兴起,取代了乐佛调。夫子戏回到乡村,与灯会结伴活动。一部被新生的弹腔接收过去,并加以提高发展,逐渐形成了弹腔的红生戏。弹戏谣说:“乾嘉八十班,班有刘关张。”又云:“桂香菊黄金风筛,筲箕山上搭戏台,锣鼓哐咚唱弹戏,阿哥阿妹看戏来。油郎独占花魁女,关张古城会兄台。”怀宁弹腔戏的红生演员人才辈出,曹老三、夹板龟、程长庚、王鸿寿、杨小楼、夏月润、陈九香、查丙奎、陈刘根、张桂珊等10位名角,因为擅演关公戏,被誉为怀宁的“十把大刀”。怀宁演夫子戏代代相传,凡是大戏班,必演夫子戏。

  在金义黄梅戏剧社,有10名演员,其中有5人能演唱“夫子戏”,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44岁。“我感觉古老的东西应该传承下去,它是地方上独特的文化。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了,国家政策好,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更多的心思都会朝着文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夫子戏’能代代传承下去,给我们及后人留下一点乡愁和美好记忆,留下一片精神与灵魂的家园,来感受活在当下的‘戏剧活化石’。”胡节银说。

  2008年,“夫子戏”入选第一批县级非遗。2018年,胡节银入选为黄梅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入选安徽省首批文化带头人。(檀志扬 赵林玉)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