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京黄故里”石牌戏会】时小柳:德艺双馨的黄梅戏守护者与传承者
本网讯 在享有盛名的“戏曲之乡”——怀宁县,年近耄耋之年的退休干部时小柳,携手曾是黄梅戏专业演员的妻子都飞飞一道,披星戴月,同甘共苦,将黄梅戏的火种播撒到寻常巷陌与校园课堂——带教孩童、指导戏迷、创排节目、填词唱戏,每一项工作皆为公益,每一份付出不求回报,以“退休不褪色,离职不离岗”的责任与担当,在黄梅戏守护与传承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校园的“公益教学启蒙者”:让孩童爱上传统戏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振宁学校的多功能教室里,婉转的黄梅调常伴着孩童的咿呀学唱声响起。围在一位长者身边的孩子们,总是亲昵地喊着“爷爷老师”,他便是曾是黄梅戏专业演员的时小柳。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名退休干部,他深知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自2023年9月起,主动承担起该校黄梅戏公益教学工作,每周三傍晚准时到校,风雨无阻。
不同于普通教学,时小柳的课堂没有教材费、课时费,甚至常自掏腰包为孩子打印唱词、准备道具。教学中,他与妻子都飞飞不仅仅只教唱腔与身段,更会细致地讲解《六尺巷》《孔雀东南飞》等剧目的文化背景、民风民俗,让孩子在学戏中读懂本土文化。从最初10名学生到后来53名学生主动报名,课堂规模的扩大,是孩子们对这份公益教学的认可。2024年,他还免费为学生创排京剧黄梅戏融合节目《梨花颂》,助力孩子们登上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舞台,让更多的孩子坚定了传承黄梅戏的信心。
退休18年来,时小柳的公益足迹遍布我县多所中小学,编排《从小学唱黄梅戏》《望春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创新融合节目累计超100个,填词新唱黄梅戏曲目30余首,所有活动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只为让黄梅戏在孩童心中生根发芽。
2019年3月,当时已经72岁的时小柳接到一个“邀约”,希望他到位于县城的安庆市宜城科技学校,常态化开展黄梅戏专业课程教学,为黄梅戏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时小柳费尽心思,倾注所有,将这些学生当成自家孩子疼爱着、引导着,先后带教了6届黄梅戏专业班,共有113人参加黄梅戏专业对口高考,93人成功考入安庆师范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率达82.3%。
家中的“免费课堂守护者”:让戏迷圆了唱戏梦
1988年,时小柳因身体伤病从县黄梅戏剧团调到县教育局工作。尽管岗位发生了变动,但是他对黄梅戏的热爱从未消减;光荣退休后,更是将这份热爱转化为公益行动。起初,他和妻子利用闲暇时间,在网络平台上免费讲戏,生动的讲解、专业的知识,吸引了香港、贵州、湖北等全国各地戏迷的关注,不少人还专程赶往怀宁,想当面拜师学艺。
看着戏迷们渴求的眼神,时小柳索性将“三口之家”改造成“免费教戏的课堂”——客厅里摆上简易道具,阳台成了“吊嗓子”的场地,甚至特意买来石磨,只为让学员直观理解《对花》中“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的唱词;为还原《牛郎织女》“架上累累悬瓜果”的场景,他们又动手在家中搭建简易布景。从五六岁的孩童到年过半百的长者,只要有人想学,他们从不拒绝,教学时倾囊相授,课后还会主动跟进练习情况。
住在时小柳的家百米开外的姜文俊,曾是“家庭课堂”的常客。每天清晨五点,他在家中阳台“吊嗓子”时,总能听到老人家中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原来,时小柳边做家务,边竖着耳朵听他练习,发现发音问题便立刻上门纠正。在时小柳的免费指导下,姜文俊不仅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金花奖”,毕业后更回到县黄梅戏剧团,成为新一代传承人。这些年,时小柳累计带教戏迷超过120人,多人在国家级、省级戏迷大赛中获奖,而他们始终坚守“分文不取”的原则,只愿“让更多人能唱好黄梅戏”。
无私的“传统文化传播者”:让乡音飘向更远方
除了线下公益教学,时小柳夫妇还想着让黄梅戏走得更远。他充分发挥导演专长,免费为基层文艺团体编排剧目,帮助他们提升表演水平;其妻子则坚持在网络平台免费更新讲戏视频,从唱腔技巧到剧目解读,内容详实易懂,吸引数万戏迷关注。二人还经常受邀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只要是公益性质的演出或讲座,从不推辞,有时甚至自付交通费用前往。
有人问时小柳:“退休了应该享享清福,你何必这么辛苦?”他总是笑着说:“我既是教育系统的一名退休干部,更是黄梅戏的守护者和传承者,能为传统文化做些事,比啥都开心。”他的妻子也补充道:“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这辈子跟黄梅戏绑在一起,值了。”
如今,怀宁县的田间地头、校园课堂、网络平台,处处都能听到时小柳和妻子传播的黄梅戏韵。他用公益之心、奉献之情,让古老的黄梅戏在新时代焕发活力,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好人精神”的真谛——无关名利,只为守护心中热爱与肩上责任。(钱续坤 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