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京黄故里”石牌戏会】怀宁:以戏为媒,唱响时代新声
在安徽的西南部,有一座小城,因一声声高亢清亮的曲调,时刻焕发着蓬勃的激情。
这里,就是被誉为“徽黄故里、戏曲之乡”的怀宁县。黄梅戏,不仅是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更是怀宁人用以连接世界、讲述今天、畅想明天的独特媒介。
戏韵流淌,是根脉亦是日常
步入怀宁,戏曲的韵味并非仅存于舞台之上,它早已融入市井烟火,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清晨的石牌老街,有老者于青石板巷弄间悠然清唱,字正腔圆,引来邻里会心一笑;傍晚的文化广场,专业院团的惠民演出锣鼓喧天,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的唱段响起,台下男女老少随声附和,场面温馨动人。这里的百姓,或许不善言辞,但提起严凤英、韩再芬等黄梅戏艺术家的名字,眼中总会闪烁自豪的光芒。
怀宁对戏曲根脉的守护,体现在不遗余力的传承中。县内中小学普遍开设黄梅戏兴趣班,孩子们稚嫩的唱腔,是文化种子在发芽。民间戏班活跃于乡间,将原汁原味的乡音乡情送至千家万户。这种“活态”的传承,让黄梅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以戏为桥,连接历史与未来
怀宁的智慧,在于巧妙地将传统戏曲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文化资本”。每年举办的“石牌戏会”已成为区域性的文化盛事。其间,全国各地的戏迷、专家学者、演艺团体汇聚于此,台上名家新秀争奇斗艳,台下研讨、交流、合作如火如荼。这座小城,因戏而成为焦点,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更令人称道的是,怀宁积极探索“戏曲+”的融合发展之路。戏曲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城市规划、旅游开发和特色农产品包装中。游客可以徜徉在戏曲主题街区,体验沉浸式演出;可以品尝印有戏文图案的糕点;可以将包装精美的“戏韵”茶礼带往四方。黄梅戏,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一端连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端通向广阔的产业前景,让怀宁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拥有了独具魅力的辨识度。
戏如人生,演绎时代新篇章
怀宁人深知,戏曲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当地的文艺工作者不仅复排经典,更创作了一批反映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奋斗创业的现代题材黄梅戏作品。这些新戏,取材于怀宁本地的真实故事,用乡音唱乡情,用戏文讲政策,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他们在农村巡演时,往往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乡风文明,激发了建设家园的热情。
以戏为媒,以文兴业。怀宁,这座深谙戏曲之道的小城,正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演员,在时代的舞台上,用水袖轻舞出文化的厚重,用唱腔高歌着发展的强音。(全媒体记者 朱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