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戏”校园 传统文化育新人
本网讯 戏曲,蕴含着深厚历史底蕴与艺术精髓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在“戏曲之乡”的石牌镇,镇中心学校内处处闪耀着黄梅戏元素的光亮:“戏韵校园,文脉绵长”“让每一个童年都有戏,让每一本戏都精彩”“戏韵浸润童心,文化凝聚力量”“黄梅戏韵润童心,京黄故里树新人”……校墙上书写着不同戏曲内容标语;戏韵小剧场里,学生字正腔圆地学唱黄梅戏……小小的校园里,处处飘荡着浓浓的戏曲味。
每天早上的黄梅戏校园课间操,同学们一静一动间尽显戏曲之魂,充分展现了学生蓬勃的朝气与活力。“黄梅戏校园课间操新颖别致,舞姿优美,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欣赏到戏曲音乐。”有家长这样说。
“我们将传统戏曲文化要素融入到校园课间操中,操中带戏,戏中做操,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寓教于乐,普及并传承了繁荣的戏曲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广大青少年群体,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具有积极意义。”石牌镇中心学校校长夏云龙说,传承好戏曲文化,青少年是关键。戏曲要发展,没有后备力量不行。我们把学校作为基地,让孩子从小了解戏曲文化,不但可以培养更多的戏曲人才,还可以为戏曲发展培养一大批新的观众。
腕花小云手、提襟肘、顺风旗、涮腰……炎炎夏日,却没能阻挡一群孩子练习戏曲硬底子功夫的热情。6月3日,在石牌镇中心学校戏韵小剧场,学生们在练习经典传统黄梅戏剧目《表花名》,10名小演员用精湛的演技展现了戏曲的独特魅力,他们都是学校四、五年级的学生,别看他们脸上稚气未脱,可念白与基本功却一板一眼、架势十足,一招一式尽显韵味。“学校开展黄梅戏课程后,我发现戏曲并不难学,唱起来很有韵味,也越来越喜欢了。”五年级学生潘郝说。
在学校课后服务黄梅戏社团里,老师潘慧正在向学生们教授黄梅戏基本功,一招一式皆有乾坤、一颦一笑尽显风情,充满戏曲独有的韵味,引得同学们目不转睛,掌声连连。随后的教学环节,从简单的手势、台步,到富有特色的唱腔,孩子们踊跃参与,积极模仿,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脸上洋溢着对黄梅戏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老师们教授的经典动作和精彩念白,所体现的中国艺术写意精神、舞蹈美,在孩子们一板一眼的模仿中,传承、升华……“自从学习了黄梅戏,我深刻体验到了中华戏曲的魅力,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杨闰晴在参加完戏曲社团活动后自豪地说。
石牌镇素有“京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是全国戏曲文化特色小镇,石牌镇中心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千年古镇丰厚的戏曲文化资源,倾力打造安庆市“戏曲进校园”特色学校和安庆市“黄梅戏韵”特色学校。学校秉承“浸黄梅戏香,润雅致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让每一个童年都有戏,让每一本戏都精彩”的办学目标,努力培养人格健全、体格健康、智力聪慧、文明高雅的新时代小学生。
“近年来,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的特色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精准定位‘黄梅戏+’特色目标,拓展学校特色内涵,丰富特色活动形式,开设黄梅戏、剪纸、劳动教育、体育等特色社团,为学校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技能、展示自我的广阔平台。”夏云龙说。
石牌镇中心学校还将黄梅戏艺术和德育教育相融合,通过解析《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等经典剧目的价值内核,挖掘“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平等”“倡导礼让诚信”等主题教育活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并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讲座,讲解黄梅戏角色、服饰的文化内涵。同时创新开发“黄梅戏+剪纸”双非遗课程体系,把剪纸艺术与黄梅戏艺术有机融合,聘请安徽省剪纸学会会员、退休教师丁满生常年给社团孩子们上课,给老师们培训。课后服务的课堂上,学生们一刀一剪,有板有眼,一个个黄梅戏人物,一幅幅黄梅戏场景栩栩如生。
该校还把黄梅戏教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劳动基地里走上田间地头,一边哼着黄梅小调,一边翻地、播种、浇水、采摘果实,感受劳动的艰辛、品尝收获的喜悦,切身体验“丢下一粒籽,发了一颗芽”的劳动情趣和“你挑水我浇园”的美好田园生活。
学校还构建“石牌徽班博物馆研学—戏曲元素剪纸创作—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立体化实践路径,学生在文创产品制作中培育本土文化的身份认同,在博物馆实景教学中体悟传承使命,实现非遗共融,多元传承,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学校提出让戏曲教育推开美育之窗、用戏曲点亮学生心灵,通过戏曲的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方式,从真实情境中实现跨学科的艺术课程统整,帮助学生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培养演讲口才、心理抒发、体验不同人生职业与角色,从而实现培养有自信,会学习,敢创新的新时代少年。”夏云龙说。
从小在石牌镇中心学校读书、学习黄梅戏,再到大学毕业分配到母校任教的李程慧,亲历了学校从“黄梅戏进校园”到“黄梅戏驻校园”的全过程,见证了学校师生对黄梅戏由生疏到入门再到痴迷的显著变化。师生学戏时那种顽强的拼劲、不服输的韧性,那一个个动人的镜头,都深深印在李程慧的脑海。
青少年学戏,精神面貌的改观超乎家长的预期,对身边的家长、同龄人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家长们纷纷感慨:“孩子的口齿更清楚了,身形变得更好看了”“孩子不仅身体强健了,还能‘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孩子比以前懂事了,变得更加自信、开朗了,经常向同学分享黄梅戏知识”……李程慧老师听在耳里,喜在心头,正如她所言:“学校戏曲育人的目的达到了。”
持续多年深耕黄梅戏教育,在戏曲教育的百花园里,石牌镇中心学校的黄梅戏教育创新迭代,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安庆市戏曲进校园特色学校,安庆市黄梅戏韵特色学校,安庆市第二届“黄梅戏进校园”少儿节目展演优秀节目奖,安庆市文明校园,安庆市学雷锋示范点,2025年怀宁县中小学黄梅戏竞演活动优秀组织奖,怀宁县小学生黄梅戏知识竞赛集体二等奖,怀宁县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等称号。学校原创黄梅歌舞校园三部曲《爷爷奶奶逛校园》《爷爷奶奶进校园》《爷爷奶奶抖校园》在历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分别荣获教育部二等奖、省市一等奖。《黄梅映像》《童年戏梦》等节目连续五年登上安庆市教育系统《春满桃园》春节联欢晚会舞台。
余音绕梁的戏曲演唱让学生们欢呼,生动感人的戏曲故事把学生们深深吸引,富有特色的戏曲课推进了戏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戏”校园,使得孩子们的心灵得到洗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薪火相传。
每当看到孩子们对黄梅戏产生兴趣时,夏云龙校长都发自内心感到欣慰:“我们的孩子,具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与符号,是具有民族根基、家国情怀,知行合一、人格健全的本真少年。”(檀志扬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