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宁”一起拼经济】怀宁:点“叶”成金 撬动乡村发展新动能
本网讯 近年来,我县以黄茶产业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领、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组合拳”,探索出一条“以茶兴业、以茶富农”的特色发展路径,让小小“金叶子”成为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的“绿色引擎”。
清河乡龙池村曾是一片荒山,土地贫瘠,农民收入微薄。然而,随着黄茶产业的兴起,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建起了6300余亩的茶园。茶园里,茶树一行行整齐排列,绿意盎然,茶农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嫩绿的茶芽。
“以前种地,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茶园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块钱,一年下来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龙池村村民王大娘笑着说。像王大娘这样的茶农在怀宁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参与黄茶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这一成果得益于近年来我县将黄茶产业定位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实施了“六个一”系统工程:搭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制定产业规划、建设示范基地、完善标准体系、培育公共品牌、开发特色产品。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开展战略合作,建立了3处种质资源圃和12个现代化示范园,形成了覆盖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县黄茶种植面积已突破万亩,核心产区亩均产值达到2.8万元。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全县整合土地资源,引入6家龙头企业,带动茶农人均年增收2400元,21个村集体年均增收18万元。
科技赋能,让一片茶叶实现“智慧蜕变”。走进智慧茶园,AI病虫害预警系统实时监控,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滴灌。我县依托“李鑫博士工作站”,推动品种、工艺、管理三重革新:在品种革新方面,优选“中黄5号”“黄金芽”,使春茶上市时间提前20天,抢占市场先机;在工艺突破上,首创“黄绿双工艺”,开发出花香型、果香型系列产品,凸显差异化竞争力;在数字升级中,8项国家专利技术助力生产效率提升30%,“龙池香尖”地理标志品牌通过“云上茶市”直播矩阵年销突破2000万元。
茶山变景区,车间变体验馆。我县创新“三金富民”机制:土地流转收租金,惠及120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务工就业拿薪金,培育800名职业茶农,人均年收入2.4万元;股份合作分股金,村集体年均增收18万元。以龙池村为核心打造的“1+N体验经济圈”,融合非遗制茶工坊、茶园星空民宿等10余个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衍生出的茶糕点、茶护肤品等12类深加工产品,让茶叶附加值提升了3倍。连续五届的“龙池香尖文化旅游节”,累计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了“一片叶子带旺一方山水”。
面对未来,我县正积极推进“黄金叶计划2.0”:建设长三角黄茶文化博览园,打造50公里茶旅景观带;开发功能性黄茶提取物生产线,抢占大健康产业赛道;设立亿元产业基金,筹建黄茶产业研究院,力争2026年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我们要让每片茶叶都释放生态富民效应。”县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胡兴年表示。
从荒山蝶变到三产融合,从科技赋能到品牌突围,从深闺山野到长三角茶桌,怀宁黄茶的振兴之路印证:当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翅膀,沉睡的青山便是最好的招商名片。这片绿叶承载的不仅是茶香,更是一个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样本解码。(全媒体记者 朱能干 通讯员 陈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