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视线】37把钥匙的暖心约定:一位共产党员的乡村守望
石镜乡邓桥村——清晨,皖南的薄雾还未散去,青瓦上已升起第一缕炊烟。村支书苏传红轻轻拧开一户村民家的竹门,伴随着“咔嗒”一声,新一天的忙碌开始了。
在邓桥村,苏传红的抽屉里珍藏着37把钥匙,每一把都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七年前,他放下年入数十万的建材生意,回到家乡竞选村支书。从那时起,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将自家钥匙交到他手中,托他照看空置的老屋。“年轻人飞走了,他们把钥匙留给苏书记,就是把家留给了他。”村民陈益庆感慨道。
37把钥匙,37份嘱托。苏传红将它们装进一个褪色的铁皮盒,像守着一捧火。他常说:“等盒子空了,邓桥才算真正振兴。”
党建引领,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头雁’。”这是苏传红上任后在笔记本上写下的第一句话。他创新推行“三培养”机制: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五年来,邓桥村新增5名年轻党员、1名本土大学生和3名大专学历的村级后备干部。
他还开创“党员积分榜”制度,激励党员带头干事——暴雪夜里凌晨三点扫雪、抗旱时跳进沟渠清淤,积分上榜,人人争先。在民生项目上,他探索“自筹自建自管”模式,村民自筹20%资金并全程监督,承包费反哺维护,12个民生项目成功复制,节省成本三成。“在抗旱救灾时,他第一个跳进沟渠清淤;在暴雪夜里,他凌晨三点带领党员清扫道路;在发展产业时,他自费赴外地学习农业技术……”原村支书汪武松回忆道,“这些点点滴滴的付出,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从“门外汉”到“田专家”,产业振兴铺就致富路
走进邓桥村富硒农业产业园,苏传红正耐心地向农户讲解葡萄种植技术。谁能想到,七年前他还是农业“门外汉”,如今已成为村民信赖的“田专家”。“大家看,像这样把多余的枝子剪掉,养分就能回流,让果子长得更好……”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作物的种植要点,村民王荣发笑着说:“苏书记的笔记比农技员还专业!”
如今,邓桥村已形成600亩“草莓+黄金茶+葡萄”的产业矩阵,通过“联合社+基地+农户”模式,村民不仅能拿租金、挣工资,还能享受分红。村民汪存友高兴地说:“去年分红拿了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钥匙渐少,村庄渐暖
七年来,邓桥村的集体经济从5万元增长到339万元,从“软弱涣散村”蜕变为安徽省“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大学生陈丹辞去城市工作,回村当起“新农人”。“苏书记朋友圈发了一张老屋照片,配文‘家乡WiFi已满格,等你打卡’,我当场泪目。”陈丹说。
如今,铁盒里的钥匙正一把把回到主人手中。苏传红说:“37把钥匙不是金属,是乡亲们寄托于我们每一个党员的心愿。每少一把,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成效,家乡有了吸引力。”
夕阳下,群山层叠,钥匙在光影中熠熠生辉。苏传红坚信:“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长征。终有一天,所有的钥匙都会回到主人手中,而那时,邓桥村将迎来真正的振兴。”
37把钥匙,见证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坚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是千千万万像苏传红这样的基层干部,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钥匙,既能打开乡亲的门锁,也能解开时代的心结”。(全媒体记者 朱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