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正当时·和美乡村建设】“桥”见平山
本网讯 平山镇地处皖水、潜水、长河交界处,宛如一颗水色浸润的翡翠,而镇内纵横交错的桥梁,就是串联这片土地的脉络。它们不仅是连接河两岸的通道,更是连接时光的纽带——从农耕文明的朴素印记,到城乡融合的时代符号。在这里,我们“桥”见平山,窥见的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是乡土中国在时代洪流中静水深流的蜕变。
平山镇水系如叶脉延展,曾让地处胜天圩区的群众面临“过河难、上学难、农资运输难”等困境。为破解这些民生难题,20世纪90年代初,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一座简易的“民生桥”“致富桥”在皖河河床上建成,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和经济收入。司山村村民范晓民回忆:“当时两个孩子上高中,没桥时只能撑船返校,雨天特别危险。有了桥,方便多了。”种植大户王一帆也深有感触,他种植的水稻和花生以及约10亩的砂糖橘,过去因桥不通车,农副产品只能靠船运,成本高、销路窄,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被当地人称为“胜天桥”的简易桥,每逢汛期,河水漫桥,严重影响了两岸上万名群众的生产生活。2024年,该镇积极争取近5000万元项目资金,对胜天桥实施危桥改造。同年10月,一座长307米、宽12米的“安全桥”“民心桥”顺利建成。
长虹飞架:经济动脉与乡土新生
如果说胜天桥是平山一段“静默的历史”,那么今年7月通车的平山三羊同心桥,则是一首“飞跃的进行曲”。该桥全长617米,宽8.5米,采用12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横跨皖河,直连高速,大幅提升区域通行效率。
“这座桥建得真好!以前上高速要绕行40分钟,现在20分钟就能到潜山南收费站。”岗山村村民胡海玲欣喜地说。桥西头的小龙虾养殖户王六月更是直接受益者:“以前龙虾上市就担心堵在路上,如今清晨捕捞,中午就能送进合肥超市。”她的合作社带动30多户村民,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
桥,不仅缩短了距离,更拓宽了发展视野。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电商直播间开到了田间地头,“平山牌”稻米和水产品通过便捷交通网络发往全国各地。
平山的桥,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连接,更是情感与文化的纽带。在平山镇中心学校,美术老师王琳带领学生开展“画我家乡桥”活动。孩子们笔下的桥姿态万千:有彩虹般的“未来大桥”,有挂满灯笼的“中秋月桥”,还有形似巨龙的“丰收桥”。王琳说:“桥在他们心中,不只是混凝土,更是通往梦想的象征,是刻进脑海的乡土记忆。”
桥畔振兴:从“通过”到“停留”的升华
近年来,平山镇以“桥”为媒,积极探索“桥经济”与文旅融合之路。建于1972年的皖河北桥,因长期超负荷运营成为危桥。2024年,镇里投入1300万元实施改造,受益群众达10万人。如今,老桥变身观景平台,成为新兴打卡点。周边布局的骑行绿道、亲水平台与民宿集群,共同织就一幅水岸生活画卷。
“坐在桥边的咖啡馆,看白鹭掠过水面,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先生赞叹道。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产业层面。平山镇依托交通优势,引进智能制造企业,打造“桥头产业园”。园区负责人介绍:“我们招商时总强调——这里不仅桥通路通,更重要的是人心通。”当地政府组建的“桥姐服务队”,为企业提供代办手续、员工招聘等一站式服务。从输送劳动力到吸引资本与人才,桥梁的角色正随时代不断升华。
在镇长倪兴看来,这座桥不仅是过去的五年,更是奔向美好未来的新起点,是平山经济发展的一个助推器。
桥的意义已超越实体。正如镇党委书记江洪所言:“我们要建的,不仅是跨水的桥,更是城乡融合之桥、传统与现代对话之桥、政府与群众心连心之桥。”
夕阳西下,94岁的汪明德老人依旧每天坐在同心桥畔。问及缘由,他微笑答道:“看久了会觉得,桥就像乡亲们的脊梁,拱起身子,扛起生活。”远处,平山大道上来往的车灯,如流星划过天际,映照着稻田、工厂与升起炊烟的村庄。
在平山,每一座桥都是一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希望。它们静立于水波之上,却喧哗地见证着这片土地从农耕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壮阔历程。
“桥”见平山,见的是山河依旧,更是人间焕新。(全媒体记者 朱能干 通讯员 操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