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埠乡:以生态为笔 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本网讯 从牛店村善士屋环村沥青路上的田园交融,到曙光村荒山坡变身“花果银行”;从郝山村王居山的苍翠林海与蓝莓产业园,到泥塘沟河畔的清水绿岸——如今的雷埠乡,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拧成一股绳,铺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青山为底:让荒坡变“银行”,厚植生态民生双福祉
“以前的荒山岗,现在花果飘香,变成了绿色银行。”曙光村党总支书记郝学文的话,道出了雷埠乡“向山要绿、向绿要富”的转型密码。
曙光村坐拥7000余亩山场,近年来通过统筹国家储备林、生态林建设,同步发展迎庆桃、甜橙等经果林1000多亩,让曾经闲置的荒坡地,既披上了“绿装”,又结出了“金果”。而在郝山村王居山,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融合更显精细,半山腰以上是高大挺拔的生态林,如一把把绿色大伞守护水土;山腰下则利用肥沃土壤,由村经济联合社流转土地160多亩,栽植蓝莓、黄桃,再过两年便能迎来鲜果丰收,为村民添上增收新路径。
据统计,雷埠乡山场总面积超3万余亩,生态林、经果林及生态复绿面积持续扩容,如今域内山场林木覆盖率已达95%以上。行走山间,林涛阵阵与果香交织,曾经的“生态短板”,早已变成群众可触摸的“民生福祉”——生态林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经果林带动就业、鼓起腰包,“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正实实在在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民生价值。
碧水为墨:以河长治为纲,织密水生态保护网
“只要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人对它负责。”白桥村党支部书记、泥塘沟河村级河长马南林的巡河日记里,藏着雷埠乡守护碧水的决心。
过去的泥塘沟河,曾面临农药瓶漂浮、生活垃圾乱堆的难题,水质与村容均受影响。如今再漫步泥塘沟河堤顶道路,河水清澈映着蓝天白云,堤坝两侧草坪绿意盎然,岸边水稻郁郁葱葱,偶有白鹭掠过水面,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画面跃然眼前。这一转变的背后,是雷埠乡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治水体系:全乡设立乡、村两级河湖长54人,明确任务、压实责任,从乡级河长统筹调度,到村级河长日常巡护,再到群众主动参与,形成了“每片水域有人管、每个问题有人解”的闭环管理。
不仅如此,雷埠乡还通过重大生态项目“强基固本”:近年来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工程,加固水库3座、整治河道17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2.7万亩。水利设施的完善,既提升了防洪灌溉能力,保障了农业生产,更让辖区内河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如今的河道里,鱼群悠然游弋;岸边湿地中,天鹅、白鹭翩跹栖息,“守河有责、护河尽责”的行动,让“碧水清波”成为雷埠乡的生态名片。
共生为韵: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的 “雷埠答卷”
“远眺青山见百鸟争鸣,近看河湖有鱼群游弋”。如今的雷埠乡,每一处景致都是生态向好的见证。
当生态林的绿意漫过山岗,经果林的果香飘进农家,清洁的河道映出蓝天,雷埠乡的绿色发展之路,早已超越“保护”与“开发”的二元对立:生态保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环境,而产业发展又反哺生态建设的持续投入。村民们从“靠山吃山”的旧思维,转向“护山养山”的新观念——垃圾不入河、不毁林,主动参与巡河护林,环保意识已融入日常。
从荒山变“绿银行”到浊水变“清画卷”,雷埠乡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可落地、可复制的发展路径。未来,这片被青山绿水滋养的土地,还将继续以生态为笔、以民生为墨,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绘就更动人的乡村新图景。(通讯员 陈凤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