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镇普济村:党建赋能 “菜园子”蝶变“聚宝盆”
本网讯 近年来,石牌镇普济村坚持党建引领,赋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书写了一份产业兴、集体强、村民富的生动答卷。
在石牌镇普济村的蔬菜分拣中心,新鲜的蔬菜经过机械分拣,被送入加工车间。不久,这些贴着“普济”标识的精品蔬菜,将出现在长三角地区千家万户的餐桌上。石牌镇普济村村民周爱娣感慨道:“我们以前在家里种蔬菜,收入又不高,没有人到我家来收,种蔬菜的人价格也提不高。现在村里带我们种蔬菜,面积扩大了,收入很好,什么事情都提高了。”
在多年以前,普济村的蔬菜种植户们都是各自为战,品种杂乱、品牌缺失,即便丰产也未必能增收。村党总支在镇党委支持下扛起主责,率先推进产业园建设,联动镇农技专家等多方力量,把议事会开到田间地头。石牌镇普济村村民委员会委员产炳珍说:“通过‘田间议事会’形式,大家把痛点难点都摆出来,最头疼的就是规模小、品牌弱。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要抱团发展。”
普济村的蔬菜产业发展方向,就在这田间地头的一次次激烈讨论中逐渐清晰,那就是集中资源,聚焦芦笋、圣女果两大高附加值品种,走“主导+多元”的特色精品路线。更关键的是创新组织模式,推行“党支部+党员示范岗”,让党员种植大户与普通农户“结对子”。党员先趟路、先试种,成功了再手把手地教给乡亲们。“‘田间课堂’就在棚边开,技术、销路都不藏着掖着。我们的这种‘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模式,迅速带动了10余种特色作物在全村推广。”石牌镇普济村党员产结红说。
组织力的跃升不止于此。村党总支进一步联合镇党委,在产业关键链条上组建了3个“蔬菜产业联合党委”,同步成立3个强村公司党支部。如今,传统的农耕场景已被颠覆:智能温室里,传感器实时监测着芦笋生长的温湿度环境;农残检测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对即将上市的辣椒进行严格质检。村“两委”还积极对接镇里引入专业技术团队,为产业植入“智慧芯”。石牌镇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胡远志说:“我们大力推广优质的原产地品种,用科技为品质护航。”
从品种选育的源头优化,到覆盖全流程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再到水肥一体化的智能管理,科技贯穿生产始终,显著提高了定植成活率与劳动效率。科技的能量更在产业链条延伸中裂变。村集体盘活闲置资源,建成了蔬菜加工车间。据石牌镇普济村蔬菜大棚管理人员陶星介绍,这一做法主要是保证了产品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加工能力的提升如同强力引擎,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更吸引多家企业签订长期订单,为普济蔬菜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通道,村民增收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产业做大了,如何让“普济好菜”卖出好价钱?村党总支打出了“品牌+”组合拳,积极探索“品牌+订单+电商”融合模式。石牌镇普济村党总支书记助理马新杭说:“我们借力县里打造的黄梅戏网红平台,把直播开到田间地头,效果出奇的好。”
村党总支善用新媒体力量,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直播推广。同时,在品牌建设上苦练内功,成功培育2家认证主体,注册了17个特色商标,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县级展销会。推进石牌蔬菜品牌影响力与市场价值实现双提升。
与此同时,村“两委”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产业园,享受“按股分红+保底收益”的双重保障。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新农人”的回归。石牌镇普济村返乡创业青年产斯松:“组织提供技术培训,对接销售资源,让我敢把积蓄投回土地。秋季黄豆项目已带动十余名周边群众稳定就业。”
截至目前,普济村已有20多名在外务工的青年返乡创业,成为了激活乡村、带动乡亲的“兴农先锋”。从组织引领破局,科技深度赋能,到品牌价值跃升。普济村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驱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昔日的零散“菜园子”,成功蝶变为富民强村的“聚宝盆”。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曲以党建红为基调、产业绿为主旋律的乡村振兴交响曲,正奏响着越来越激昂的乐章。(全媒体记者 陈锐 通讯员 操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