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种果 田间种瓜 水中种景
【乡村振兴正当时·和美乡村建设】看郝山村如何变成“好山村”的
本网讯 大棚里绿意盎然,蓝莓基地硕果累累,桃园里春暖花开,红衫林游人如织……这些致富果蔬和文旅项目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0多万元、纯收入超过50万元……山乡沃野,雷埠乡郝山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浓厚氛围真切可感。
郝山村地处偏远山区,与怀宁、太湖、望江三县交界地带,过去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弱,招商引资难度大。面对大山,怎样做好山水的文章,成为摆在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村子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村子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是郝山村党总支开会研究讨论最多的话题。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产业兴,则村民富、生活美、活力足。绘就富民兴村“新答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此,郝山村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全力打造集休闲度假、休闲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走出了一条“以旅促农,以农强旅”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也为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蓝莓园,十几个村民在为蓝莓拉起丝网,准备迎接游客。“我们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富的农耕文化和农事体验资源,倾力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田园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走出了一条产景村联动、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郝山村党总支书记汪旸说。
郝山村的蓝莓采摘不仅给游客带来游玩的去处,也给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村民郝祥兵说,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在村里种种草莓、蓝莓、管理桃园,家门口就能赚到钱。”得益于村里发展特色产业,让郝祥兵和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走好融合发展“新路子”,下好产业惠民“先手棋”,看到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为村民和集体带来的经济效益,汪旸又有了新的想法:发展村集体产业不能单一化,要走多元化道路。
为此,郝山村围绕“山水”做文章,突出“特色”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特色产业,把绿色优质农产品打造成为群众增收、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近两年来,又发展了50亩桃园、100亩蓝莓和20亩的草莓园,一条条农民可持续增收的新路子在郝山村陆续铺开。
“自从实施了这些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真正实现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壮大,让村集体经济犹如‘一池活水’流入群众心田,不仅增加了村民家庭收入,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破解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这是郝山村村干郝子健的真切感受。
一年四季,雷埠乡郝山村一片占地近200亩的水杉林,斑斓绚丽的美景姿色,令人感到如痴如醉。据了解,这片水杉林是郝山村80年代初年种植的,总共有近2000棵,村民们都自觉保护。几十年来,树木已经适应在水中生长,粗大的树根,牢牢地扎根水中,深红色的水杉冲天矗立,在阳光的照射下美轮美奂,融合成大自然的天然绿色氧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郝山村立足金鸡岭水库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全力做好“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一方面在加大对抗日后援会遗址、郝晓辉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的修缮维护力度,新建修缮环库路、防护栏、移植草坪、新建固定停车场、公厕等景观安全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金鸡岭水库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为游客营造一个清新宜人的旅游氛围。另一方面以金鸡岭水库红杉林风景区为核心,充分利用域内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蓝莓、草莓、迎庆桃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聚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娱乐、采摘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带,为文旅高质量发展开新路,用“景色”吸引人,让“味道”留住人。
乡村游的发展,引来了大批游客,也带火了乡村经济。“以旅促农,以农强旅”的发展新路让郝山村人实现了增收。村民郝结兵回乡看中了家乡独特的旅游资源,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承包500亩的山场,着手农庄建设,他的农庄设置了多个景点,并分设餐饮区、露营区、野炊区、婚庆区、采摘区等,游客可自行采摘有机果蔬,品尝农家菜、垂钓生态鱼。和郝结兵一样,在雷埠乡,村民发展“农家乐”10多家,上千名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文旅饭”,端上“金饭碗”。
日渐壮大的产业,稳定的增收渠道,让郝山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在发展产业中,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村集体+基地’、‘村集体+公司+农户’的致富模式,走产业兴村新路子,在全村大力推行山上种果、田间种瓜、水中种景的全方位、立体化产业结构,不仅保护了生态,还实现增收致富。”汪旸说。
“春夏哪里好玩?郝山村!秋冬去哪里玩?还是郝山!”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现在的郝山村,知名度以火箭速度飙升,成为我县的旅游明星村,每个郝山村民都为之骄傲。(檀志扬 吴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