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邻三尺地” 共筑“六尺连心路”
本网讯 清晨的薄雾中,一辆稳稳穿行在清河乡温桥村观上组的拖拉机发出的轰隆声,仿如一首流淌在村民心尖的乡村和谐曲。几个月前,还因一场1米宽的“道路风波”险些割裂两代人的邻里情。在村党支部书记何鹏多方调解下,最终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暖心结局收场,成为当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基层治理法理与乡情的共生的鲜活注脚。
为改善居住条件,观上组村民何某某决定拆除破旧脚屋,在原址重建同等面积的卫生间,他严格保持原建筑面积,特意留出与旧路同宽的1米通道,自认“既守规矩又讲情分”。然而,当基础梁浇筑完成后,在外务工的邻居发现新路虽宽度不变,因地形变化导致车辆转向困难,尤其春耕时节,农资运输更让人担忧。双方多次电话协商未果,矛盾已如弓弦紧绷。
“矛盾不能过夜!”接到反映后温桥村党支部书记何鹏闻讯即动,他卷起裤腿下到地基沟渠,用卷尺反复测量,手绘地形图标注争议焦点,实地模拟农机具日常通行视角。连日来的实地勘察,何鹏发现症结所在,路虽合规,但直角转弯设计让农机通行“卡脖子”。“既要讲法理,也要顾乡情。”何鹏通过“云端调解室”,多次视频连线向务工邻居,从法理、情理角度解释沟通,以邻里和睦为抓手,引导大家换位思考,并为大家讲述“六尺巷”的典故。经过多次调处,何某某同意拆除已浇筑的基础梁,并将通道拓宽至2米。铁锤砸向混凝土基础梁的那天,围观村民掌声雷动,这掌声既是为让出的1米通道,更是为干部办事的公道之心。
近年来,温桥村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独特优势,持续壮大基层治理“朋友圈”,总结提炼,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经验,形成全域推广的清河“四理”工作法。“化解矛盾不是‘和稀泥’,而要找到法、理、情的平衡点。”何鹏在与村“两委”交流矛盾调处心得时说道。这场“三尺地”纠纷的解决,既守住了“法”的底线,又彰显了“让”的美德,更探索出“现场勘查+云端调解+制度巩固”的治理组合拳。
夕阳西下,2米宽的新路上,放学孩童的自行车铃与归家村民的山歌交织成曲。附近村民不禁感叹:“以前觉得路是走出来的,现在才懂,好路都是让出来的。”这条小小的乡间路,不仅承载着浓浓的乡邻情谊,也俨然成为丈量清河乡基层治理的生动标尺。(通讯员 王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