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联播 > 正文

【乡村振兴正当时·特色产业发展】鹤林村:党建引领促发展 “飞地养蛭”探新路

时间:2024-06-28 10:53:20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育红  

  本网讯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资源匮乏的乡村靠什么发展经济?凉亭乡鹤林村坚持党建引领,借船出海,通过“飞地养蛭”,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盛夏六月,向阳而生。经过一个月多月的养殖生长,鹤林村“飞地”养殖的水蛭长势喜人,随手捞起,每条都有六七厘米长。

  鹤林村党支部书记袁晓春表示:“飞地发展挺辛苦的,我们一个星期过来两三次,主要是清理草、杂物,还有放水。水蛭最怕龙虾和螃蟹,我们每天清理龙虾大概在六七斤左右,虽然每天这样跑挺辛苦的,但是看着苗子长势很好,我们有这个信心发展好。”

  养殖水蛭为何还要“飞地”发展呢?这还要从鹤林村的村情村况和产业发展现状说起。鹤林村坐落于凉亭乡的北部,属于丘陵地貌,不靠山,不靠水,全村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收入单一,发展空间不足,且具有不确定性、可持续性差等因素。去年集体经济收入48.9万元,位列全乡倒数第一。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成了村党支部的头等大事。出点子、找路子,鹤林村积极探索、想方设法谋出路。鉴于村子位置较偏远、受规划限制、发展空间小,鹤林村“两委”决心以“党建+”谋定产业发展新路子为催化剂,迅速组织开展了“打破区域限制,打开固有格局,谋定发展方向”专项调研,村“两委”、党员群众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去年9月,在村级“乡村夜话”活动中,有人提出了依靠村民刘金虎的养殖技术,可以尝试发展水蛭养殖业的想法,这个建议获得了大伙的赞同。

  凉亭乡鹤林村党支部党员王曙生告诉记者:“村里发展水蛭养殖,在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上都进行了部署,我们觉得村里发展这一产业的思路清晰,而且具备成熟的养殖技术,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敢闯敢试,我们党员群众都很支持。”

  “我们发展水蛭养殖也是经过深思远虑的,村‘两委’经过研究,最主要的还是经过实地考察。第一次我们去考察的地方的老板,穿上雨衣雨裤亲自下水,随便给我捞了几条大的水蛭,看着挺养殖效果很好,我们从心里感觉这个有一定的发展势头。之后我们又去了两次,在第三次去的时候,他们又准备在附近再发展几十亩。通过几次考察发现这个项目有发展空间,我们回去之后就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确定发展水蛭‘养殖’。”袁晓春说。

  找好了产业,有了群众的支持,但水蛭养殖基地的选址,又成了新问题。袁晓春说道:“当时在选址的时候在乡内选择了两个地方,一个我们看中的地方老板自己要发展项目,另一个有内涝风险,所以我们就放弃了这两个地方。”

  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党员大会,外出观摩考察,进组入户征求意见……经过多方论证,鹤林村“两委”最终选中了安庆市宜秀区白泽乡笆茅村,以每亩6万元左右的标准,与在外创业多年的村民刘金虎合作建起了70亩养殖基地,其中鹤林村入股投资了100多万元。通过“飞地共建”模式,发展水蛭规模化养殖。

  刚把养殖基地选址敲定好,村“两委”带着“干就要干成”的决心,卯足干劲投入到水蛭养殖。在今年4月基地铺设水蛭养殖网箱期间,鹤林村的村干每天都会驱车近一个小时赶到基地,与工人们一起放线、打桩、铺网……5月中旬,第一批苗放下去后,到基地里盯紧水蛭养殖日常管理,也是村干部们每天必做的事情。水蛭的成长情况,也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弦,但是依仗刘金虎的养殖技术,村干们坚信水蛭一定能够成功。

  宜秀区白泽乡水蛭生态养殖基地负责人刘金虎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基地总面积是70亩,总的放网箱207个,每个网箱长度是25米、宽度是4米,每个网箱放苗是1斤2两,成活率大概在90%,出苗时间大概在11月份左右,预计每个网箱能出200斤。”

  据了解,鹤林村养殖的水蛭为宽体金线蛭,与普通水蛭不同,金线蛭不吸血,主要以螺、蚌等软体动物的体液为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市场供不应求,销售不愁。

  “我们的水蛭有两种销售模式,一种就是卖种苗,一种就是成品销售,种苗如果成功的话,每斤在3000元左右,成品每斤在300元左右,这个基地如果成功了,年产收益能达到500万元左右,能给鹤林村带来经济增长30万元左右。”刘金虎说。

  小小水蛭,破壳而出、向阳而生。鹤林村将坚持党建为引领,通过“飞地养蛭”,持续探索构建“党建促产业、产业带民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格局,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助力村集体经济“破圈”成长。(全媒体记者  陈锐 胡图图 通讯员 汪雯君)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