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乡镇联播 > 正文

让丰碑永驻人心

时间:2021-04-08 09:55:26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修祥  

  本网讯 月山镇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充分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教育作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烈士纪念设施修缮和保护,进一步激活红色记忆,延续红色精神,绽放时代光芒。

  让丰碑永驻人心

  安徽第一个为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杨兆成

  近日,月山镇广村村,施工人员正在对杨兆成革命烈士墓进行修缮。“为了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我们着手对杨兆成墓园进行修扩建,于3月下旬完成方案设计,四月初完成工程招投标,扩建后的杨兆成墓园占地700平方米,在原址的基础上扩建了烈士生平介绍背景墙和纪念广场。”月山镇负责人在现场介绍说。

  杨兆成,原名杨自涛,化名杨昭,月山镇广村村人,1902年出生。作为中共安庆特别支部书记,他曾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领导革命活动,在不幸被捕之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年仅24岁,成为安徽第一个为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

  1925年,杨兆成先后担任共青团安庆特支书记和共青团安庆地委书记。1926年1月,任中共安庆特支书记;1926年5月,中共安徽地委成立,杨兆成担任地委委员。1926年夏,杨兆成从省立一师毕业,被聘用为该校附属小学教务主任。为策应北伐,杨兆成留在学校,借机开展兵运工作。1926年8月25日,因为在开展革命活动时不幸被反动军警觉察,杨兆成在安庆被捕,随后被转押蚌埠。杨兆成被捕以后,坚贞不屈,守口如瓶,至死不渝。最后,反动军阀发现杨兆成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就惨无人道地杀害了他,凶残地割下了他的头颅“出师祭旗”。1927年,中共安徽省临委发表文章纪念杨兆成,盛赞他为“青年工作的指导员”,并发出了“踏着兆成同志的血迹向前杀去”的号召。杨兆成被军阀杀害后,他的三个叔叔到蚌埠收殓尸骨,让他在家乡的土地上安息。解放后,为纪念杨兆成烈士,中共怀宁县委、县政府将烈士墓修葺一新,立上了墓碑和生平简介。

  新四军浴血抗日——铁铺岭战斗遗址

  在月山镇学田村境内G206国道南侧现场看到,修缮一新的新四军铁铺岭战斗遗址纪念碑更显得庄严肃穆,碑身和周边护栏在原先石米料的基础上,覆盖了大理石,还增加了展示烈士事迹的石刻碑文,周围重新种植了绿化树木。

  “我们将新四军战斗遗址作为两个方面来打造,一是在立碑处完善战斗经过、新四军军歌等元素;二是利用周边外墙,打造爱国文化墙和强军文化墙,进一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同时继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做好文物史料收集、整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好修缮保护工作,让更多的革命故事得以保存流传,更好传承革命精神。”月山镇文化站站长李心正说。

  据史料记载,铁铺岭位于月山北面1公里处,两侧是南北走向连绵起伏的群山,合安公路在两山间峡谷穿行而过,地形险要,易于隐蔽。经过周密侦查和群众报告,新四军四支队了解到战斗区域周边敌情:当时安庆至高河埠一线驻守的日军有1200多人,这些日军经常派出小部队四处骚扰,气焰嚣张。加之汉奸活动猖獗,群众于无奈中插白旗于家门以示“顺服”,心里都迫切盼望自己的队伍给日军以狠狠打击。为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新四军四支队七团三营经过研究,选定铁铺岭为作战地点,在此狠狠地打击敌人。

  1938年10月17日拂晓前,部队经过战前准备,向狮子岭、张家山一带运动并迅速部署展开,“战斗编为两个排,一个警戒班,两个便衣班。警戒班配备在大排山,封月山来路监视警戒。大排山与蟹子岗后一里多路布置两个排,排与排间隔距离约七百五十多米远。一个便衣班埋伏在路旁,另一个便衣班则埋伏于村子围墙前面,两班相距约六、七十米远。蟹子岗山顶配置了望哨。规定的信号:鸣一枪表示可以打;挥动白手巾表示不打,并迅速撤退。指挥所设在蟹子岗。”

  上午9时,由安庆驶来日军汽车200余辆,埋伏在大排山的警戒班紧急挥动白手巾,便衣班即撤回,伏于山脚田埂下。敌车相继而来,由岗子岭停下直至范家湾。部分日军下车,将稻草做成的十多个假人,安置在邓家凹,在我伏击区侦探,与我埋伏田埂的便衣班相隔仅十多米,以后便随敌车撤离。约经半小时,敌一辆军车开过来,乘我军不备,疾驰而过。又等了一个半小时,从安庆方向驶来3辆日军军车,第一辆开到距我便衣班约10米时,指挥所发射一枪,便衣班便猛掷手榴弹,炸坏了车轮,敌车翻倒在路左旁的水沟里。翻倒车内的敌人挣扎起来,爬出水沟。同时第二辆军车停下,蜂拥而下的敌人与从水沟爬起的敌人共20余人,窜至陈家老屋,负隅顽抗。日第三辆军车遭我右翼排阻击,便调头南逃。我蟹子岗之排及路旁之便衣班,则迅速迂回到陈家老屋敌人背后,经过半小时激烈战斗,在中午12时将这股日军全部歼灭,并迅速撤出阵地回张家山集结。20分钟后,日军出动5辆装甲车占领大排山,无目标地打了一百多发炮弹,悻悻而回。这次战斗,新四军击毙日军分队长1名,士兵28名;缴获步枪28支,手枪1支和其他一批军用物质。在这次伏击战中,新四军牺牲4人,受伤1人。

  铁铺岭伏击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挺进到怀宁地区后的首次战斗,且首战告捷,这大提振了怀宁民众的抗战士气,有力鼓舞了怀宁民众的抗日斗志,也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铁铺岭伏击战后,新四军在怀宁人民中赢得了崇高威望和广泛支持,广大青年农民和知识分子踊跃参加人民军队。

  忠骨埋葬于他乡——渡江战役无名烈士墓

  在月山镇月山社区黄祠村民组内,有一座埋葬着两位渡江战役牺牲的烈士墓。从当地群众口中得知,原来这两名无名烈士墓中的烈士,其中一位是安庆桐城人,另一位大概也是安庆周边的人氏,他们牺牲的时候,被运往月山镇医疗站进行救治,后来牺牲后就近掩埋在此,解放初期只有一块木板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后经怀宁县委同意立碑,由于没有相关的具体资料,所以沿用无名烈士墓这一称呼,墓碑上没有籍贯、没有姓名。

  渡江战役也称宁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安庆,作为渡江战役的主战场,是解放军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的重要地段。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上至宿松县的老洲头,下至枞阳县的老洲,有二百多公里的江岸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的重要地段之一。

  在战斗中,还有很多的烈士,他们的名字并不为人知晓。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与和平,四处征战,献出鲜血和生命,埋葬忠骨于他乡,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留下一个名字。他们的墓碑上,或许只有一个五角星,或许只有“无名烈士”四个字。但我们知道,“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与世长存”。

  渡江战役期间安庆人民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口号的鼓舞下,奋勇投入支前运动,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支前任务。为百万雄师横跨长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安庆人民支援大军过江的准备工作开始于1948年。根据1949年7月皖北安庆专署的不完全统计,安庆地区八县共组织常备民力:担架3220付,小车268辆,挑子13421付,人数49160人,用工2610501个。组织短备(临时)民力:担架6926付,小车1468辆,挑子73667付,人数39443人,用工92693个。(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 通讯员 倪兴)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