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乡”人人爱唱戏
本网讯 石牌镇,怀宁县的一个千年古镇,但凡去过游历一番的人,脑海中就会跳出这样的几个字——这个镇不寻常!
不寻常在哪里?
“我们石牌镇是中国戏曲之乡,是黄梅戏与徽剧的发源地,是京剧的发祥地,历史上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之说。还是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成长地、‘京剧大师’杨月楼的故里;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均学艺并成名于此。更不寻常的事是老百姓都爱看戏、爱唱戏。”石牌镇镇长周阳海给出了答案。
承载着几百年历史的黄梅戏,已经不单是石牌文化的金名片,也是石牌地方人文风情的传承,是千年古镇历史声音的遗留和延伸。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1月19日,夜幕降临,在石牌镇严凤英文化小广场,一曲黄梅戏《女驸马》经典选段,让居民潘喜娥听得入了迷。“我每天都会来这儿,有时候还唱上几段。”潘喜娥高兴地说。
同样在石牌镇普济村文化广场,黄梅戏爱好者即将登台,在大戏开演之前,村民们拿着板凳,早早地就来到舞台前,占一个有利位置,等候大戏的开始。当地农村人喜爱黄梅戏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二十里赶来看戏的,有携家带口来看戏的,还有一边看戏一边吃饭的。
台上唱得尽兴,台下看得痴迷,到了动情处,有被感动流泪的,到了高潮处,有欢呼还有掌声。78岁的陈胜来老人连连称赞:“好看,很精彩,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好的戏,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喜庆气氛,为我们送来了开心和欢乐,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新生活所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石牌人喜欢黄梅戏,看戏、听戏、自娱自乐,戏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他们可以放下手中的任何活计,一个心念,去看戏。平时,在石牌镇城区,除了专业的戏曲剧场之外,在公园或广场一角,每天都会看到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演出活动,戏曲那或高亢或悠扬的音律让石牌这座有着文化底蕴的古镇更有韵味,更具活力。
为了夯实戏曲文化建设的硬件基础,石牌镇建成2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8 个休闲广场。“就是要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石牌镇镇长周阳海说。
在石牌镇,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能哼上几段黄梅戏。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正月新年戏、二月下田戏、三月清明戏、四月青苗戏……一年四季,季季丝竹不断。
村民还自发组建由10家民营黄梅戏剧团,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民营演出2000多场,观众达50多万人次,并年年承办县里主办的“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活动,社会影响广泛,深受群众欢迎和点赞。
当经典戏曲与青年力量相遇,千年梨园春意正浓。在石牌镇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每天都能看到年轻人在此排练黄梅戏节目。现在,年轻群体成为义务传播黄梅戏的生力军。
一个古镇,一台戏,千年传承与坚守。近年来,石牌镇加快戏曲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我们投资建设了徽班博物馆和戏曲文化老街,设立了‘怀宁·石牌全国戏曲票友节’,还将设立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分会场,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分校(实训基地)以及大型戏曲才艺展示或竞演活动颁奖地,成为全国戏曲产品生产和交易市场、全国戏曲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戏曲演艺集聚地。以此带旺人气、带动经济、带响品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凝聚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周阳海说。(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