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镇:京黄故里 戏韵绵长
本网讯 循着琴声悠扬、黄梅飘香,走进了素有“京黄故里,戏曲圣地”美誉的石牌镇。穿老街,过旧巷,韵味无限。不远处,湖水映山色,山色秀湖水,禅意幽深,宁静致远。品香茗、观梨园,阅尽古今事,享尽艺术美。
“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
北宋建隆年间,石牌镇见诸史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这里是京剧和黄梅戏的发源地,“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以及严凤英、王少舫等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均学艺于此。“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是石牌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当前,石牌镇正致力于建设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
石牌镇作为京剧和黄梅戏的发源地,开展“京黄故里·石牌戏会”线上线下活动和独具特色的戏曲文化演出庆祝农民丰收节,不仅让看戏群众过足了戏瘾,也为戏迷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文化大餐。春节期间,石牌镇将精神文化大餐送到老百姓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约会”黄梅戏,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40余场黄梅戏展演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文化惠民活动的温度。为更好践行黄梅戏“一唱两走”,恢复“老字号”品牌,培育“老字号”传人,助力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石牌镇开展戏曲进社区、进校园活动,镇内两所小学从2012年开始举办黄梅戏进校园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功举办首届“寻根石牌”大型黄梅戏演唱会和安徽“村晚”普济村专场,大力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黄梅戏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服务镇区及周边居民10万人次以上。2022年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戏”展演活动,线上观看人数超91.5万人次。石牌镇中心学校积极弘扬传承戏曲文化,将黄梅戏和剪纸、手工、绘画等艺术融合,创编的黄梅戏校园课间操在我市50多所中小学试点推广,其自编自导的《爷爷奶奶进校园》三部曲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阳光下成长”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省教育厅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我县目前正式注册的黄梅戏民营剧团有31家,其中石牌镇有10家,这些院团定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黄梅戏演出活动。石牌戏曲文化中心剧场已实现全年常态化演出。当地群众自发成立我县石牌黄梅戏爱好者协会。政府提供场地,爱好者们自发每周聚在一起探讨,研究,排练戏剧。
我县连续3度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石牌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黄梅戏)、国家级第二批特色小镇、安徽省戏曲文化小镇、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镇、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石牌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获评长三角地区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基层文化空间),《石牌镇志》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名镇志丛书,好日子舞蹈队参加人媒网(北京)活动并荣获金奖。
“处处有戏,步步精彩”
石牌镇成立27个项目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依托石牌老街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历史,通过城市更新手段,激发老街新活力,重塑历史街区的古香古色,做好老街新旧业态布置。着力打造石牌戏曲文化体验空间,形成“处处有戏、步步精彩”的戏曲场域,力争把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打造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标杆产品。
以戏曲文化为主题,从产品、品牌、资源三方面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打造戏曲文化产业园,壮大一批戏服、盔帽、道具等戏曲行头制作产业和戏曲文化旅游工艺品制作产业。把握节事庆典中的戏曲表演需求,延续现有“京黄故里”石牌戏会、中国(石牌)戏曲论坛、文化惠民戏曲演出,定期举办戏曲朝圣、寻根石牌等大型黄梅戏演出,邀请全国京剧、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不定期来石牌参演,精心打造节庆戏曲表演服务,积极整合文化遗产保护力量,组织文博、非遗展示活动,创建一流的戏曲非遗展示平台。
由安徽九个挑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我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共同筹划拍摄微电影《戏源》。《戏源》第一部《传承》以上个世纪末至今的黄梅戏戏曲文化发展为故事背景,目前已拍摄完成并在优酷等网络平台上映。同时石牌镇不断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黄梅戏与电影、动漫、网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加强黄梅戏数字化保存、展示和传播,形成以黄梅戏为主的戏曲产业链,推动戏曲产业市场化、多元化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石牌镇启动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实施建设路提升改造工程,对建设路南段道路进行“白加黑”、弱电入地、雨污分离、人行道压花水泥等改造工作,目前已建设完工;对老城区部分沿街破损路面、路沿石、行道树树池进行整修;对镇区近300盏破损路灯全部更换带有黄梅戏元素路灯,亮化、美化镇区人居环境;投资改造原县第二粮站大楼,建设成集综合执法、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行;整修镇区临时便民公共停车场19个,车位约1300个,城区停车秩序明显改善,群众出行更加便捷;已完成皖河大道、县道080、建设路南段污水主管网建设,刁子河南段、石望路、新民街、汀字街部分路段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更新改造施工完成;通过建设1000余平米的蔬菜临时交易市场,使得历时多年的路边卖菜问题得以解决;全面启动三个农贸市场的维修改造建设工作,将石牌大农贸市场按照高标准打造特色街区。同时,石牌镇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落户县经开区共有5家工业企业,总投资达13.3亿元;着力盘活现有华帆工业园区5家肠衣企业,经过环保协同处理已正常生产,预计每年税收可达3000万元左右。
“诗意漫生活,戏曲达沃斯”
近年来,石牌镇高度重视戏曲生态保护工作,石牌镇徽班博物馆总投资5000余万元,设计秉承中国工程院孟建民院士的设计理念,项目从徽派建筑中汲取灵感和元素(砖雕、木雕、石雕、青砖小瓦马头墙),与徽班悠久的传统相辅相成。为恢复老街往日繁荣,打造戏曲特色小镇商业特色,石牌镇对四条老街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游客新的“打卡地”。石牌镇综合文化中心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共设置有戏剧中心,培训室,电商平台,图书阅览室四大功能室。戏曲中心共设置座席192个。每年演出100余场大型黄梅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客厅总用地面积40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35平方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以“诗意漫生活,戏曲达沃斯”为定位,贯穿整座展馆,由“石牌春秋”“石牌新生”以及“石牌未央”三个单元组成。徽班博物馆临展馆向社会展示着徽班文化以及石牌的文化底蕴。
石牌镇不仅有灿烂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全镇共有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怀腔、盔帽制作、打鼓书、贡糕、贡面,各项非遗均得到较好传承和弘扬发展。全镇现有一定规模民间戏剧班社等戏曲表演机构10家,从业人员200余人,每年在各地巡回演出达800余场次,年营业收入500余万元,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石牌泰和祥戏装盔帽社是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镇从事戏服、盔帽制作及销售企业年营业收入近百万元。
“未来石牌镇将继续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衍生品开发、创意开发,加大定向招商引资力度,使戏曲服饰道具制作加工企业、数字创意类企业、工艺美术类企业尽快入驻石牌。通过多种渠道,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人才,尤其在产业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通过特色小镇良好平台,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创业。同时以戏曲文化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培训、演艺、文创、金融、信息、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朝着戏曲、旅游、产业‘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目标迈进。”县委常委、石牌镇党委书记王朝阳说。(檀志扬 潘庆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