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戏曲之乡 > 正文

石牌,为何是“戏曲之乡”?

时间:2023-07-17 10:50:02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修祥  

  本网讯“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这里说的“石”,指的就是怀宁县石牌镇。石牌古镇始建于北宋建隆960年,素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被誉为“京剧之父”和“黄梅戏之母”。被视为中华戏曲文化艺术的圣地。

  石牌旧名宜塘,又名石牌口,文献最早记载于南宋初期(公元975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属于皖西南西区的古老集镇。古时石牌位于“三水”出口处,固有水乡泽国之称,唯地处中流的筲箕山外露,远远望去如牌浮水,故名石牌。

  一曲黄梅,天上人间。石牌,是中国戏曲之乡,自明末清初以来,明末清初以来,这里哺育出徽剧和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同时还是京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人说,不会唱黄梅戏,算不得真正的石牌人。此言不虚,在石牌城乡,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哼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进京,在北京融合汉剧,发展为京剧;黄梅戏在此萌生,由民间小调演化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京剧鼻祖”程长庚、“国剧大师”杨月楼、“武生宗师”杨小楼,以及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均学艺并成名于此。戏剧界有“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之誉。1982年9月,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到石牌考察时说:“作为一个普通的戏剧工作者,我这次是来‘朝圣’的。”

  近代以来,石牌镇民间班社林立,“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锣鼓一响,万人空巷。被外媒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乡村音乐,也是在全国数十万个乡镇中绝无仅有的文化资源。

  阮大铖和阮家班的戏曲贡献

  怀宁作为“戏曲之乡”,阮大铖是无可争议的奠基者之一;他所创办的阮家班,对中国古代戏曲形式的演进也有着巨大的功绩。阮大铖(1586-1646),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石巢居士、百子山樵。万历十四年(1586)九月出生于怀宁县江家嘴张阳山(今江镇镇江镇村)阮家老屋。阮大铖从小机敏过人,17岁中举,30岁中进士,由行人擢给事中。尽管他为人奸佞,但在戏曲创作上却能另辟蹊径,名重一时,所作诗歌和戏剧在当时就得到了人们的称许,包括其仇敌复社文人在内。据统计,阮大铖现存诗歌2000余首,戏剧知道剧目的至少11部,但流传至今的仅有《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4种,世称《石巢四种》。明崇祯二年(1629年),阮大铖被罢官回到怀宁,闲居乡间达六七年之久,其间他办起了家庭昆曲班,演唱消遣;后来寄居南京裤裆巷,花巨资建造精致的石巢园,让家优在园里弹唱;崇祯十年前后,为了充实家班,阮大铖曾派专人前往家乡,在石牌、洪镇、三桥等地挑选了20多名貌美嗓佳的青少年去当演员。当时怀宁民间戏谣唱道:“圆海办家班,名声响当当。石牌小儿郎,卖到裤子裆。入班作戏子,学唱昆山腔。”阮大铖自己能唱昆腔,自编剧目,也会导演;他对演员的唱功、做功要求极为严格,强调演员必须深入角色,不准个人任意卖弄,同时创造了舞美,故演出十分传神逼真,在当时极负盛名。阮家班是明末南京最享盛誉的戏班,清初文学家陈其年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金陵歌舞诸部架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阮大铖死后,部分家班子弟回到家乡,成为安庆艺坛的扛梁人物,他们搭“乐佛调”班和“昆曲”班演唱,极大地促进了怀宁戏曲的发展,对“弹戏”(即“徽戏”)的“石牌腔”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戏曲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章。当时也有民谣歌唱此事:“怀邑优人好幸运,唱戏唱到紫禁城。胡子失节降满清,非命死在仙霞岭。梨园子弟纷离去,回到安庆唱春灯。

  名伶数不胜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术,一方艺术造就一方人才。400多年来,在以石牌为中心的皖西南这方文化沃土上,先后孕育了徽剧和黄梅戏这两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而伴随着艺术萌生的同时,诞生了一大批称雄剧界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戏曲活动家,从而更加坚固地奠定了怀宁作为“戏曲之乡”的历史地位。

  在皖河流域第一次艺术生产即徽剧的发展和流播过程中,有高郎亭等奠基式的人物;之后与程长庚同时代或稍晚于他的皖籍艺人则更多,当时一位名叫沈蓉圃的画家画了一幅类似流行歌星排行榜的画《同光名伶十三绝》,他罗列了当时北京剧坛上13位精英人物,其中皖西南就占了4位,除程长庚外,石牌周边的卢胜奎、郝兰田、杨月楼也都荣登其榜。而在皖河流域第二次艺术生产即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在石牌周围又出现了蔡仲贤、胡普伢、丁永泉等一批先行者,他们在上下传承中代代接力,使黄梅戏完成了她初步的艺术积累和形态构建。此外,还有以下一些人物的合纵联横,才使得诞生在怀宁这块沃土上的艺术奇葩,最终闻名遐迩,益发妍丽。

  怀宁名伶孔府传艺在《孔府档案》中存有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二月孔府家班教习陈彩臣的禀帖,禀帖云:“切(窃)身系江南安庆府怀宁县人,在公爷门下教演梨园,去年十一月初六日,蒙公爷发银一百两,差赴本籍,邀合角色,到家相遇同行白明世说合,邀到正旦季大谛、筋斗匠潘二六、小生金花官、贴旦汪八官、小旦张还官,又邀教师肖至江。跟同各脚色父兄保人写立契纸,身份银钱,一一交足······”从这段史料来看,乾隆年间,山东曲阜孔府家班中不仅由怀宁籍伶人充任教习,而且还邀约到了怀宁县的名伶参加演唱。敢于到号称雅部昆曲盛行的山东曲阜演唱,不论是教习还是演员,没有相当好的表演技艺和厚实功底,是不敢斗胆“献丑”的,这足见当时石牌腔戏班演员力量的雄厚。

  《人民日报》对怀宁“黄梅戏”的认定

  1961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共怀宁县委编写组和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署名文章《黄梅戏》,文中开宗明义:“黄梅戏是安徽怀宁县农村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小戏,它是劳动人民在伟大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又说:“古代的石牌(怀宁)是安徽省的一个水陆交通大集镇,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辛勤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的、抒情的山歌小调,传统地称为“怀宁调'。”后来,经过历代的劳动者和说唱艺人的艰苦劳动,在怀宁流传的“连厢”、“旱船”、“狮灯”、“傩舞”等30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再吸收弹腔、高腔、昆曲等优秀剧种的剧目、唱腔和表演艺术等优长,终于在明末清初时期形成了一种小戏。

  移民对石牌文化的影响历史上的怀宁是个移民大县,东汉晋安帝立县时,这里的居民不过100个姓氏;随后的1500多年,移民不断涌入,到清末民初,全县的姓氏达到了400余个。据考证,怀宁一带较大规模的移民有4次,这些带着战争创伤、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上,为了生存,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彼此之间的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展自己的生产,才能在互相碰撞和融合中培植出一种崭新的文化。譬如张献忠的部队来到石牌之后,他们所带来的秦腔与当地的民歌民谣和民间音乐融于一炉,逐渐形成了高拔子,这为徽剧的孕育埋下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慈禧听戏杨月楼

  杨月楼(1844~1890),名久昌,谱名久先,以字行。京剧武生演员,怀宁县石牌镇杨家墩人,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名列"同光十三绝"。

  杨月楼技艺精湛且长相清秀,引得不少少女的爱慕。同治十二年(1872年),杨月楼与一广东茶商的女儿韦阿宝私定终身,但女方家长却以杨月楼以贱民之身而娶良家之女违反了良贱不婚的通行礼法予以阻拦。随后为阻止二人成婚,女方家长竟诬陷杨月楼犯拐盗(拐骗妇女、盗人钱财)罪公讼于官。而主审此案的上海知县也是广东籍,因此当堂对杨月楼施以重刑后最终判了杨月楼流配四千里到黑龙江,并将判决结果上报了刑部等候回文。本来身为伶人的杨月楼社会地位低下,犯了罪就几乎没有丝毫翻案的机会,但不想慈禧老佛爷出手了结了此案。同治十三年(1873年)3月23日是同治帝载淳17岁生日,紫禁城里大肆庆祝,酷爱京剧的慈禧特意命有名的京剧班子在大宴时唱戏。观戏时慈禧太后觉得台上的演员表演远不如杨月楼,便回头问太监李莲英为何不请杨月楼来出演;而恰巧李莲英也对当时已闹得沸沸扬扬的杨月楼一案略有所知,于是就把案情简单讲给了慈禧太后,不想心情不错的慈禧太后听了案情后竟说道:“发配到黑龙江?可惜了杨月楼一身的本事。不就是良贱通婚嘛,断离就行啦,值得用重刑么?说什么拐盗,判官真是糊涂,杨月楼还会缺钱使么?我看杨月楼也不用施刑了,该在哪儿唱戏就在哪儿唱,别为这事儿荒了他的戏。”就这样,慈禧轻轻一句话,便将杨月楼一场大难如日照薄雪般化得干干净净了。

  “戏曲之乡”唱响文化自信

  石牌这座古老的城镇在历经沧桑中承载了千年的风雨,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县城迁址后,尽管告别了昨日的喧嚣与繁华,但近几年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宛若一颗活力四射的璀璨明珠,在独秀大地上闪耀着独有的光芒。

  石牌镇是“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怀腔”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戏曲盔帽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产云秋被安庆市列为戏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一直在强烈地冲击着广大群众的欣赏趣味和艺术水平,可是对石牌镇人而言,始终改变不了对黄梅戏的“情有独钟”,“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就是当地老百姓对这一艺术形式的真情告白和普遍认可。

  近年来,石牌镇石牌不甘于仅仅做一个“安静的戏曲小镇”,开始了“文艺复兴”之路:围绕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为核心的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地域文化精品,探索出一条

  “戏曲+”的新路子,进一步推动黄梅戏产业的繁荣发展。

  2011年9月,石牌镇正式启动“石牌镇戏曲文化区项目”,围绕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为核心的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借助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契机,推动成立“戏迷联盟”,建立石牌“特色戏曲文化”国家级发展平台。谋划以戏曲文化为灵魂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特色旅游为品牌的全域旅游体系,把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打造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此外,石牌镇重塑千年古镇水乡戏韵,以“戏曲巨构”“虚实相生”的规划设计理念,构建石牌戏曲文化体验空间,形成处处有戏、步步精彩的戏曲场域,借助石牌老街深厚的人文历史,通过激发老街新活力,重塑历史街区的古香古色,打造全新的旅游特色品牌。

  与此同时,石牌镇深入实施“京黄戏曲+”工程,通过加深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战略合作,积极筹办设立“黄梅戏石牌奖”,不断扩大黄梅戏影响,从产品、品牌、资源三方面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打造戏曲文化产业园,壮大一批戏服、盔帽、道具等戏曲行头和戏曲文化工艺品制作产业。(檀志扬)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