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怀宁:小城唱大戏
近年来,怀宁县石牌镇聚力打造具有戏曲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传承保护,坚持文化惠民,在“情韵戏乡”中,激发石牌人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
这几年,石牌镇围绕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为核心的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借助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契机,推动成立“戏迷联盟”,建立石牌“特色戏曲文化”国家级发展平台。谋划以戏曲文化为灵魂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特色旅游为品牌的全域旅游体系,把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打造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当地还深入实施“京黄戏曲+”工程,通过加深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战略合作,不断扩大黄梅戏影响,从产品、品牌、资源三方面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打造戏曲文化产业园。
徽班博物馆设计秉承中国工程院孟建民院士的设计理念,项目从徽派建筑中汲取灵感和元素(砖雕、木雕、石雕、青砖小瓦马头墙),与徽班悠久的传统相辅相成。为恢复老街往日繁荣,打造戏曲特色小镇商业特色,石牌镇对四条老街进行了升级改造,成为游客新的“打卡地”。
石牌镇综合文化中心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设置有戏剧中心,培训室,电商平台,图书阅览室四大功能室。戏曲中心共设置座席192个。每年演出100余场大型黄梅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客厅总用地面积40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35平方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以“诗意漫生活,戏曲达沃斯”为定位,贯穿整座展馆,由“石牌春秋”“石牌新生”以及“石牌未央”三个单元组成。徽班博物馆临展馆向社会展示着徽班文化以及石牌的文化底蕴。
此外,石牌镇不断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黄梅戏与电影、动漫、网游、文创等产业的融合,加强黄梅戏数字化保存、展示和传播,形成以黄梅戏为主的戏曲产业链,推动戏曲产业市场化、多元化发展。全镇共有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怀腔、盔帽制作、打鼓书、贡糕、贡面,各项非遗均得到较好传承和弘扬发展。全镇现有一定规模民间戏剧班社等戏曲表演机构10家,从业人员200余人,每年在各地巡回演出达800余场次,年营业收入500余万元,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石牌泰和祥戏装盔帽社是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镇从事戏服、盔帽制作及销售企业年营业收入近百万元。
在石牌镇,戏曲融入了小镇的“血脉”,成为居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娃娃,学戏、唱戏,乐此不疲。
每天在石牌镇宜塘街严凤英广场,都有不少黄梅戏爱好者在这里自娱自乐,演唱黄梅戏《天仙配》唱段,唱腔悠扬婉转,动作精致细腻,韵味十足,吸引了附近的群众前来观看,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让夏夜的美丽乡村沉浸在文化氤氲的热闹氛围中。
居住在石牌镇的居民周桂云今年70岁,因爱好戏曲,她常和一些戏曲爱好者接触,并且主动掏腰包购买了一些电子产品和道具,几乎每天吃过晚饭,她都和一群戏曲爱好者来到固定的地方,架琴、摆鼓……你方唱罢我登场。戏迷们早早地来到了演出现场“占领”最佳位置,整个小广场坐满了群众,台上演出精彩投入,台下看得起劲开心。热情的观众一边鼓掌,一边喝彩,一些观众情不自尽拿出手机拍照、录像,把精彩的节目留住。“我觉得戏曲文化很好,我们老百姓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节目既好看又接地气,希望这样的戏曲文化越来越多,给更多乡村群众带去欢乐。”戏迷爱好者周桂荣高兴地说。
“上午逛景点,下午和晚上看戏……”合肥市民陈静和俩闺蜜在石牌镇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今年整个国庆假期,石牌镇为市民游客奉送了16台精彩大戏,“好戏连台”让他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精彩的演艺活动。
传承戏曲文化“从娃娃抓起”。石牌镇中心学校成立少儿戏曲培训班,编写专题教本,并聘请校外黄梅戏老师定期对精心挑选出来的“戏曲苗子”言传身教,开启了传统戏曲文化的新传承。(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