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安徽怀宁:产业有声有色 日子有滋有味
又到木耳丰收季,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江镇镇新合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十多个大棚连成一片,棚内一串串菌袋排列有序,黑木耳长势旺盛,大棚里的村民正在釆摘木耳,处处是一片欢声笑语。“在家门口上班一年挣1万多元,守着家人过日子,幸福生活就像花一样。”村民邵祝云高兴地说。
图为举办面点“擂台赛”
新合村党支部书记李严英介绍,我们木耳种植示范基地总投资达400余万元,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已连续四年带动全村群众享受资产收益分红,同时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带动务工增收20余万元,木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鼓起了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而且发展成为全镇乡村振兴的希望产业、持续长久的富民产业。
特色产业有声有色,村民日子有滋有味,这是怀宁县乡村振兴路上的生动图景。
“壮大产业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江镇镇党委书记查旵东介绍,江镇围绕木耳、馒头、蒸笼、苗木等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园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
图为村民在采摘木耳
走在江镇镇老街上,一路可见许多家庭式的蒸笼生产作坊,数以万计的做工精美、大小各异的竹蒸笼整齐地晾晒在沿街道旁,这些小作坊吸纳了留守的村民。全镇做蒸笼业务的厂家有40多家,年产蒸笼25万多套,产值超亿元,还解决了上千人就业。
勤劳的双手就是“摇钱树”。在村民詹刘慧办的蒸笼厂,40多名工人们正安静、娴熟地将根据大小归类好的竹材进行加工。经过选材、大小分段、去青、片竹、开料、加工边底、成品、高温消毒等程序后,一个个精巧的蒸笼便从他们灵巧的手中诞生了。“我一年生产1万多套,基本都销售一空。”詹刘慧说。“江镇镇总人口3.8万,其中有2万余人常年在外从事面点行业,一年的销售额达到近百亿元,利润在40多亿元,形成巴比、天添、沙士比等为代表的,众多颇具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小馒头’”带动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查旵东说。
图为村民在制作蒸笼
走进江镇镇联山村,200余亩精果种植基地映入眼帘,450亩的铁赛湖碧光粼粼,可谁想到这里过去还是一块块抛荒地。联山村书记刘和标介绍,这里有山有水,特别适合发展林果种植、休闲垂钓,之前绝大数土地都是抛荒,看着都觉得可惜,我们与企业合作,共投资300余万种植红美人、黄金柚、水蜜桃等10多种精品水果,每亩可产生经济效益在3500至4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可增加近10万元,还带动本村100多位村民务工增收。
新合村的木耳、赵山村的蓝莓、上丰村的紫薯、余冲村的茶叶....江镇镇紧紧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一手抓农业增效,一手抓产业发展,壮大村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千方百计让农民多增收、有奔头。“我们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村有产业、人人有事做,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幸福。”村民刘胡兵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在江镇镇盘石村一栋二层楼门前,75岁的村民刘杰松正自家庭院内用心打扫卫生。他笑呵呵地说,村里现在变得很干净很漂亮,村民都养成了爱卫生的好习惯。
正在改变的还有江镇人的精神面貌。群众收入增加了,文明意识也提高了,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
图为江镇镇盘石美丽乡村一角
”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家和万事兴”“待人贵真诚,为人须谦和,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盘石村家家户户还把家训“晒”在家门口,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景观。“产业活了,腰包鼓了,农村人居环境、文明风气也要跟上。”盘石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平说。美丽蝶变,不只发生在盘石村,也悄然走进了江镇乡村寻常农家庭院。
近年来,怀宁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持续推动农业提档升级、转型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全县域选点布局,推动蓝莓、紫薯、蔬菜、茶叶等产业健康发展,着力构建一批风光宜人、景色优美的“田园综合体”,构建了农业一、二、三产“三产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的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