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就近 幸福更近
【走进一线记者行】怀宁:家门口产业带动家门口就业
高河镇骑龙社区一家服装厂里,村民在制作出口服装。
本网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发展。近年来,我县倾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升级转型、提质增效,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同时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农村,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机制。“家门口就业增收”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生活的写照,更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8月26日早上7点50分,位于腊树镇安庆惠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原料场里,方为民的铲车已经响了。他穿着蓝色工装,坐在驾驶座上,操控铲车把堆得老高的制砖原料往传送带上送,铲斗动得很熟练。“家就在砖厂北边,走5分钟就到,每天早来10分钟检查下机器,一点不慌。”他抬手抹了下额头的汗,指着远处的村子笑道。到了上午8点,厂里生产线开起来,方为民就开着铲车在原料区和生产线之间来回转。“以前在外头打工,孙女放学没人接,心里总惦记。现在在家门口就业,每天能接送,晚上还能给孩子做口热饭。”这个距离家仅500米的岗位,不仅给方为民带来每月4500元的稳定收入,更让他找回了陪伴家人的幸福时光,成为乡村里“就业顾家两不误”的生动写照。
晨光透过玻璃窗斜射进来,二十多台缝纫机正跳动着明快的节奏。在石牌镇方达制衣加工厂里,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李婶左手推着印有小熊图案的棉布,右手熟练地操控着机针,工厂正在赶制一批童装外套,今天就得发往上海。办公室的工位上,客服小王正快速敲击键盘回复着店铺消息,“亲,这款童装当天拍当天就能发,尺码很全,喜欢就拍下吧,包邮的。”制衣厂创办人汪志文手拿着订单表在车间来回穿梭,不时俯身查看物料情况和制衣进度。制衣厂还与5户周边家庭签订外包合作订单,实现了在家就业增收。
走进高河镇骑龙社区清泉纯净水有限公司,几名工人在生产车间流水线上作业,一派忙碌景象。“进入7月以来,高温催热饮用水市场,我们生产的纯净水销量激增,市场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蒋玉萍介绍说。“我们一天可以挣到100元左右,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可以接送学生,实现了家门口务工。”村民张英娟高兴地说。“我们充分利用社区有利资源,成立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为村民提供300多个工作岗位,家门口务工不仅让求职者减少了外出奔波的辛苦,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照顾家庭。对于企业来说,本地员工的稳定性更高,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还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三赢。”骑龙社区党委书记马德文说。
裁剪、缝纫、熨烫、打包……8月26日,走进雷埠乡产业园内的安庆泰鑫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公司一成立我就过来上班了,现在每个月能挣4500多块钱,这里离家近,活也不累,收入稳定,比在外面打零工强多了。”谈起这份工作,正在工位前忙碌的村民余林芳很是满意。“我们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月工资普遍在4000元至5000元。关键是不影响干家务和农活,因此很受附近村民尤其是在家带娃的宝妈们欢迎。”公司负责人韩兰玉说,公司就业模式相对灵活,常年招工,目前已累计为周边5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有效带动辖区农户稳就业、促增收。近年来,雷埠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定向招工、定岗使用,推动园区招录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累计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每名群众每年增收5万元左右。
8月26日清晨,在洪铺镇黄山村象鼻咀,今年70岁的村民胡贤杰正一手攥着扫把、一手拎着簸箕,不时地清扫地面、捡拾垃圾,同组的村民李翠花正拿着抹布仔细擦拭公共厕所的洗手台,连缝隙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平时我就扫扫地、捡捡垃圾,游客多的时候一起干活的人也多,一天做两次,平常就一天一次,活不累,一年也能挣3000-4000块钱零花钱,真没想到老了还能在自己家门口挣钱。”胡贤杰乐呵呵地说。近年来,洪铺镇持续放大万亩大草原的生态优势,强化文旅项目招引,湖畔营地、木屋民宿、农家乐、三军居、咖啡屋、“时光草原·湖观里”等项目先后落地,大草原文旅业态愈发丰富,周边村民也跟着沾了光、尝了甜,吃上了“旅游饭”。
8月25日上午,小市镇安徽新千点食品有限公司的面点车间里热火朝天,透过全景玻璃,可以看到智能包子生产线正“哒哒哒”地运转,雪白的面皮在流水线间翻飞,肉馅被精准地注入、收口、塑形,像一列列小火车般整齐地滑向蒸箱。60岁的脱贫户张大爷把围裙一抖,咧嘴笑道:“以前去外地工地,一年回不了几趟家。现在在镇上包包子,一个月能收入4000多,还能回家带孙子。”据悉,该企业已带动周边4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随着产能不断扩充,预计能带动周边200多名群众就业。把车间搬到家门口,把增收落到手心里,小小包子机,稳稳托起一家家烟火里的幸福,也为乡村增添“焕发新生”的蓬勃朝气。(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