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怀宁:妇女顶起“半边天”

时间:2022-06-23 10:15:02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陈首君  

  本网讯 在我县城乡,越来越多的妇女活跃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中央,她们勤奋创业、勤劳致富、勤俭持家,以更加美丽、从容、自信的姿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半边天”作用。

  她独具“强”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站在300亩蓝莓基地里,看着游客在兴高采烈的采摘,茶岭镇年丰村党支部书记王小云眉目之间都是盈盈笑意。”“只要男人能干的活,我们女人也一样能干好。”带有“女汉子”气的王小云诙谐地说。

  2010年5月,组织上招聘当时为代课老师的王小云为年丰村村干。2018年7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定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重托,倾尽所能,为村里发展和村民致富多动脑子、多想点子、多跑路子、多挣票子。”王小云暗下决心。

  年丰村是典型圩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处穷乡僻壤,交通区位无优势,特色产业无强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村强民富?王小云把目光投向村里唯一资源:土地上。村里成立了丰裕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300亩小山地发展蓝莓产业。今年又流转近百亩抛荒地,发展种植紫薯。就这样,在外务工人员不用担心家里的田地会抛荒,在家种田的群众也不用担心没事做。到基地干活,一天收入近百元。产业发展,让年丰村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夯实了村集体经济基础。

  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为此,王小云狠抓人居环境整治,擦亮乡村振兴底色,村里按照“统筹布点、整合项目、聚集资金、综合示范、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建设思路,突出治理“脏、乱、差”,净化、美化、绿化农村环境。茶园中心村有120多户500多人,涉及到茶园、胡屋等8个村民小组,村里积极争取到美丽乡村点,投资150多万元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同时在各村民组安装了390盏太阳能路灯何114盏电力路灯;村里还争取项目资金结合群众捐资,修建全长6公里24条四好农村路;结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兴建排涝站、涵箱和维护抗2000余亩良田旱涝保收。年丰村与高河镇中间隔的一条谭桥河,严重阻碍了两岸近万名群众出行、交通和经济的发展,王小云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渡改桥工程。这几年,年丰村各项工作在全镇年终考核中都在名列前茅。如今,年丰村在王小云的带领下,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奔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她独具“酱”心,传承千年古老手艺

  在小市镇四联村村民吴年芳家的后院晒场上,上百口酱缸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穿梭在这些大缸之间,迅速地掀盖,或驻足片刻观察缸中豆子的颜色变化,或用木棍搅动。

  打开酱缸盖,立即酱香四溢。“春准备,夏制曲,秋翻晒,冬成酱。一年下来,酱才算做成,采用纯手工酿造的黄豆酱这在安徽省还是第一家。”48岁的吴年芳自豪地说,采用传统手工酿造的黄豆酱,需要经过选豆、蒸煮、发酵等环节,尽管工艺复杂、发酵期长,经济效益低,但她仍坚持传承老祖宗留下的这门手艺。不仅保存、传承了祖辈的酿造工艺,吴年芳更是让曾经红极一时的本地黄豆酱文化得以传播。前不久,吴年芳将自家的黄豆酱传统制作技艺申请县级非遗项目。

  吴年芳主要制作的是祖传黄荆麦粑黄豆酱,她是第五代传人。据了解,以前当地几乎家家户户家里都有一口酱坛,每家都要做一坛黄荆麦粑黄豆酱,作为过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之品。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产业化生产,大量各种酱冲击市场,同时由于酿制黄豆酱程序繁琐、环节细腻、耗工多、周期长、利润小,手工制作的黄荆麦粑黄豆酱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但是,吴年芳从小耳濡目染,酷爱黄豆酱美味和神奇的制作方法,她决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2016年,她辞去在县城年薪10多万元的工作,回到乡下,从公公手中传承祖艺,在小市镇创立芳芳手工酱业有限公司,并一直沿用传统方法生产黄豆酱至今。“手工黄豆酱以古老原始传统的方法,一道道工序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周期一年一次,与神奇的时节相结合,美味绝伦,黄豆酱富含氨基酸和对身体有益的多种微量元素,是最美味最健康的食品……”话语中看得出吴年芳对黄豆酱有很深的情怀,“当时我向公公许诺,要守护传统原味,将手工酱进行到底,让市民吃上传统放心的黄豆酱。”

  自从开始制作黄豆酱的那一天起,吴年芳就坚持用最原始的手工方法,她认为本地农家黄豆好,所以,秋天大豆成熟的季节,她就挨村挨家挨户地收优质黄豆。黄豆酱的制作需要经过300多天的时间,在此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饱含了制作者的心血。“发酵时的室内温度、干湿度非常讲究,决定着发酵是否成功;晒制时有太阳或是阴雨天,则关乎酱料香味浓郁程度,搅拌充分与否与是否定时则决定着黄豆酱是否均匀被晒……”吴年芳说,黄豆酱发酵变化过程比较缓慢,且花费心思多,成本比较高,回报周期长。“做酱很辛苦,但我会坚持,不让老手艺失传。”

  她独具“恒”心,创办实体带领村民致富

  在三桥镇鑫悦服装厂,全国优秀农民工汪杏梅和几十名妇女忙碌着,有的在缝纫机上制作服装,有的在整理打包,有的在裁剪布料……

  现年36岁的汪杏梅曾经也是生活困难的贫困户。2014年由于公公婆婆双双患病,长期服药治疗,导致家庭经济十分窘迫,通过镇政府精准识别,她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汪杏梅坚信,依靠党的惠民政策,只要夫妻俩勤劳肯干,就一定能够甩掉“贫困帽”。为了改变生活现状,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她和丈夫到江苏省苏州、常熟一带从事服装加工工作。经过2年多艰苦打拼,收人渐增,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自己的幸福,2016年她一家光荣脱贫。

  汪杏梅考虑到家里的父母年龄大了,小孩上学,都需要人照顾。她和丈夫就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利用在外务工期间学到的制衣经验,决定回乡创业。2018年3月,她和丈夫商量决定,在离家较近的三桥街道创办鑫悦服装厂,广泛吸纳在家带孩子的缝纫工务工。一开始,企业并不大,就两间小门面,不到十台机子,随着订单的逐渐增多,汪杏梅建议丈夫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能。后来该企业又购置了十来台电动缝纫机,将厂子的面积扩大了一倍。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有几家做外贸订单的服装厂都停业了,一些工人们就选择来到汪杏梅负责的扶贫车间里务工,她的车间工人不减反增。汪杏梅说:“疫情对于我们做外贸订单的服装加工厂冲击很大,我们这些同行企业应该相互帮助,相互接力,共渡难关,所以只要我车间能拿到订单,工人们愿意,我都让她们来我这里务工。”现在在她的扶贫车间里有20多名职工,其中脱困户6人。37岁的陈波林身体不好,常年吃药,无法外出务工,而且父母年迈,家庭负担重。汪杏梅了解到他家情况后,主动上门邀请他来服装厂上班。汪杏梅的服装厂实行计件工资制,上班时间自由,这样既能操持家务、接送子女上学,还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工人月工资一般在2000到5000元不等。“扩大规模是当务之急,我打算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和效益,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汪杏梅说。(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 通讯员 刘姚瑶)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