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艺人匠心传承 “冠”上之美
本网讯 年近八旬的产和宝,时常会蜗居在自家小屋里,花费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沉浸在制作戏剧盔帽的道道工艺中,享受那份专属于手艺人的静谧时光。
在“戏曲之乡”的石牌镇老街,有一家泰和祥戏装盔帽社,是产和宝老人的“藏宝库”,他从箱子里拿出一顶顶精美绝伦的盔帽兴趣盎然地介绍起来。“这帽子叫凤冠,在舞台上皇后、公主戴这个帽子,最典型的梅兰芳先生贵妃醉酒戴这个;这个帽子就是年轻的将领带的大额子,这戏曲舞台上的盔帽有一百多种,这种行头,也是厚重的文化,有不少名称,几乎一顶帽子一个名称。 ”
图为产和宝老人在制作戏剧盔帽
1945年出生的产和宝,从事戏剧盔帽服装制作已有60余年,他从13岁开始就爱上了戏曲盔帽制作这一行当,22岁时成为石牌戏曲盔帽技艺的第五代传人,现在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怀宁县是徽剧的发源地,黄梅戏发祥地,曾四度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随着怀宁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其新兴产业戏剧盔帽制作也发展壮大起来。
戏剧盔帽俗称唱戏人的“行头”,在舞台上能丰富表现剧中人物的“神”“型”“行”。自清中期以来,石牌镇制作各种戏剧盔帽是当地的一个重要行业,长江上下游一些地方的戏剧班社皆慕名前来定做盔帽。
由于造型复杂、立体感强,戏曲盔帽只能依靠一双巧手去完成。一张略带硬度的黄板纸,在产和宝巧手剪裁中,历经制图、雕版、加沙、烫壳成型、弹丝、硼纱,淋粉、贴金箔、点翠、成活等多重复杂工序,历经雕、刻、挖、嵌、堆、塑、染、绣、扎、贴、胶、漆等多种制作手法,一顶令人惊叹的戏曲盔帽方才成型。
“戏剧盔帽制作工艺复杂而精湛且品种繁多,它的样式基本是沿袭明朝的服饰、官帽。因角色需要,上到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庶民百姓都有其特定的盔帽。”产和宝介绍说,戏剧盔帽的制作工具有剪刀、钳子、铅笔、蜡板、刷子等,制作材料亦是当地常见易购之物,如铅丝、桑皮纸、胶水、饰品、金粉、银粉等。其制作流程大致为按所要制作的戏剧盔帽绘制各种部件形状,用硬纸板剪出部件形状,然后将所有部件组装成型,再将所需各类装饰品安装到盔帽上的合适位置,最后装金、上色即为成品。戏剧盔帽是应戏曲发展而生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戏曲文化欣欣向荣的最好见证。
说起戏曲盔帽制作技艺的明天,产和宝喜忧参半。忧的是,知音难觅、传人难求,他从小时就做盔帽,对老本行的感情太深了,总是搁放不下这老本行。喜的是,戏剧盔帽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让这门沉寂了数十年民间技艺有了“靠山”,有了拨开迷雾向前进的动力。(檀志扬 潘庆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