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 正文

石牌镇: 相约戏乡里 同醉戏曲里

时间:2024-11-03 15:57:13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邓修祥  

  本网讯 深秋时节,石牌镇徽班博物馆游人如织。
  10月27日,星期日, 一拨研学“小戏迷”看得认真、听得入神,有不少小朋友都跃跃欲试参与现场盔帽制作,在亲手体验后,他们更加喜欢上了这璀璨的瑰宝。“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接触戏曲知识、了解戏曲常识,感受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激发幼儿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小在心里种下一颗戏曲的种子。”博物馆负责人汪汪传龙说。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石”指石牌镇,这里诞生了“四大徽班”进京第一人高朗亭、是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京剧鼻祖”程长庚的成长地、“京剧大师”杨月楼的故里;严凤英、王少舫等一大批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均学艺并成名于此。1982年9月,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到石牌考察时说:“作为一个普通的戏剧工作者,我这次是来‘朝圣’的。”

  石牌镇素有“京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不仅是京剧的发源地、黄梅戏的发祥地,而且哺育了“京剧之父”的徽剧,被誉为“京剧之父”和“黄梅戏之母”。

相约戏乡里,同醉戏曲里.jpg

  “徽班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总投资约5020万元。博物馆外观设计由孟建民院士设计,整体风格采用了徽派建筑样式与格局。”石牌镇镇长周阳海介绍说,徽班博物馆馆藏有盔帽、戏服、剧本、令牌、黄花梨二胡、戏曲唢呐等珍贵文物300余件,展示了徽班历史的辉煌,积聚了徽班艺术的遗存。

  博物馆内到处可体现徽派元素,大门入口处有石雕,同光名伶十三绝、窗户也都采用的砖雕,而且仔细观察下每个窗户的造型都不同。博物馆内部的梁、戏台是木雕,雕刻的也都是戏曲人物,展现了黄梅戏发展中的风风雨雨。这里风景秀丽、建筑古朴典雅、戏曲动人,山与人,人与曲,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增长见闻,陶冶情操,放空心灵的好去处。

  “徽班昳丽,始自石牌”。这是包世臣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赴京会试时,在京都看过不少徽班演出后,写在《都剧赋》文中对石牌在戏曲文化中地位的客观评价。

  “徽班”就是清代来自安庆“花部”(地方戏)的声腔剧种和班社,它兼指剧种和班社,它是包括吹腔和皮簧的多声腔剧种。徽班成名于扬州,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京,大获成功并扬名天下,开创了中国多声腔剧种大融合的新时代,为后来京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徽班四百多年的风雨艺程,生动而丰富地反映出了中国戏曲与社会、经济密切而深刻的关系。其兴衰起落,体现了中国戏曲随地域而变、随时代而变的特点。它由简单到丰富,由包容到创新,成为一座不拒陈艺、善融新艺的戏曲熔炉,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品艺兼优的大师名伶,堪为当代之楷模,今日之师表。

  一曲黄梅调,满城戏中人。戏曲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石牌人,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唱戏,“出门三五里,处处黄梅声”是石牌群众文化生活真实写照。2017年石牌镇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同年入选安徽省省级特色小镇,2021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近年来,石牌镇不甘于仅仅做一个“安静的戏曲小镇”,开始了“文艺复兴”之路:围绕打造“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戏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戏曲艺术的评奖颁奖基地”为核心的国家级戏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目标,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地域文化精品,探索出一条“戏曲+”的新路子。

  依托戏曲优势,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繁荣的戏曲文化为基础,借助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契机,石牌镇推动成立“戏迷联盟”,建立“特色戏曲文化”国家级发展平台。谋划以戏曲文化为灵魂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特色旅游为品牌的全域旅游体系,把石牌戏曲文化特色小镇打造成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此外,石牌镇重塑千年古镇水乡戏韵,以“戏曲巨构”“虚实相生”的规划设计理念,构建石牌戏曲文化体验空间,形成处处有戏、步步精彩的戏曲场域,借助石牌老街深厚的人文历史,通过激发老街新活力,重塑历史街区的古香古色,打造全新的旅游特色品牌。“我们还深入实施‘京黄戏曲+’工程,不断扩大黄梅戏影响,从产品、品牌、资源三方面构建独具特色的产业链,打造戏曲文化产业园,壮大一批戏服、盔帽、道具等戏曲行头和戏曲文化工艺品制作产业。”周阳海说。

  石牌,这是一座文脉传承千年的古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戏曲文化。一度被称为“戏窝子”的石牌镇,在新时代下,担当新使命,京黄大剧院、游客接待中心、徽班进京长廊……随着新项目启动的铿锵步履,文化长卷的渐次展开,在全新的赛道上阔步前行,焕发出新的魅力。(檀志扬)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