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散发文化芬芳
本网讯 近年来,怀宁县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激发村民自豪感。全县20个乡镇和243个村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广场、农民健身广场、农村有线广播、村村通广播、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等,形成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遍布乡村的文化场所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成为老百姓享受文化权益的幸福空间。
乡风文明不落一户
走进江镇镇盘石村刘大屋中心村庄,路旁的文化墙、农户墙上挂着的家风家训,就像一个个指路牌,引领着群众知礼明德的方向。小村庄户户楼房整洁漂亮,村庄摆放了垃圾桶,有了保洁员,村民们笑言,过去是“出门一身土”,如今是“下雨不沾泥”。
坐落在S360沿线的刘大屋中心村庄有98户430人,原本是一条环境脏乱差的老村庄。这几年村里引导村民走美丽乡村建设道路,将一个破旧的村庄建设成美丽宜居的新村。生活更加富足之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步提高。为满足这一需要,盘石村刘大屋建成了三处文化休闲广场、文化室、篮球场、兵乒球场等惠民乐民的娱乐场所。村民还自发成立了黄梅戏票友协会、舞蹈协会等。环境变美了,村民的素质也随之提高。
同时,盘石村在文化建设中将美丽庭院创建与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有机结合,村里积极引导农民提炼总结家风家训,厚植家国情怀,将精神文明内容纳入评选标准。积极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平安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推进美丽庭院和文明乡风建设,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由村里牵头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村民庭院由农户净化美化亮化,打造了户户有风景,家家庭院美,村庄大花园的人居环境。
文体活动不落一人
有人说,幸福是不愁吃不愁穿;也有人认为,幸福是“钱袋子”越来越鼓……如果你能来石镜乡来看看,你可能会对幸福有别样的理解,更会切身体会到了石镜人的幸福指数来自于乡党委政府处处暖心的文化建设。
一到傍晚,石镜乡石镜社区居民和家人一起到乡文化站“打卡”,在文化站图书室里鸦雀无声,十几名村民在里看书、查资料书写字。“党的政策就是好,不仅关心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提供这么多文化惠民的机会。”正在选书阅读的几位村民由衷地说:“你看,这里图书品种多齐全,生活类、科技类、历史类,还有儿童类图书,可以随便借阅。”村民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石镜乡把文化惠民作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抓手,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让群众共享文明、富裕,美好幸福生活,使百姓的快乐指数不断提升。为满足广大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需求,石镜乡投资80余万元建起了乡文化站,建有综合展示厅、多功能厅、书刊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教育培训室、老年少儿活动室、体育健身室、乒乓球室、书画创作室等,常年对外免费开放戏曲、培训、阅读、体育等服务项目。10个村(社区)大力加强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每天向村民开放,大力引导群众随时到文化站、农家书屋看书、借书,让文化站、农家书屋成为群众的“知识加油站”。
石镜乡还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注重寻找基层文化能人,组织开展广场舞、乡村晚会、送戏下乡等,通过健康向上、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如今在石镜乡的城乡健身广场、小区等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场地,阅读、唱歌、跳舞、打球的,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成为乡村文明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文化传播不落一处
走进茶岭镇中心学校,很容易被一声声稚嫩的“黄梅腔调”吸引过去,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戏文化可以说根植到群众内心深处,但时代在变化,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代传承下去,茶岭镇中心学校将黄梅戏教育融入课程安排上。“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年级的课程中安排黄梅戏教育,由专业的音乐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黄梅戏,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茶岭镇中心学校校长汪斌介绍说。
怀宁县共有专业文化工作者近200人,结合日常工作,大力实施“种文化”工程,广泛开展文化“结对子”“出点子”和“传帮带”活动,培育发展文化服务志愿者600余人、业余文艺演唱团队30多支、文化行业协会22个、民营黄梅戏文艺团体13家、电影放映小分队10支、图书分馆20个、流动图书服务点12处、公共电子阅览室22个、农民文化乐园21个、农民健身广场113个、农民文化广场48个、农家书屋243家,美丽乡村普遍建起“一堂二场三室四墙”和篮球场、健身路径等基础文体设施。以文化骨干为龙头,以文化志愿者为纽带,以传唱怀腔黄梅戏“草根文化”和文艺文学创作展演展示为“重头戏”,以文化惠民乐民为宗旨,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异彩纷呈,亮点频现。
近年来,怀宁县把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关键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将文化建设融入群众生活,同时鼓励引导群众参与,充分激发群众创作热情,让文化种子生根开花。(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