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乡村”种”文化
本网讯 怀宁县在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力推手,全面实施“文化强县”和“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之路。
乡土文化焕发新活力
在江镇镇联山村占善地家里2条扎龙栩栩如生,成套的音响设备、2把具有年代感的胡琴似乎想要告诉过往的人这里有着让人着迷的乡村文化。从小爱好文艺的占善地,总是想在家乡文化事业出点力,一到晚上,总是把同样爱好群众请到他家导演排练古装、现代黄梅戏,“担任村黄梅戏剧团导演那些年,我先后导演创作了10多本黄梅戏。”占善地回忆道。2005年退休在家占善地,动员群众组建了联山村舞龙队,从队形排列、走位到动作套路,他带领群众逐一学习排练,现在的联山舞龙队已成为联山村“文化品牌”。“但凡有重大喜庆活动,联山村舞龙队总是自发组织舞龙,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观看到精彩绝伦的演出。”村干占希杰说。“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缠以彩纸,两端各悬挂一只竹篮,竹篮外沿扎满彩花,这样,花挑的道具就制作完成。”赵山村村民汪根云介绍说。从2018年开始,汪根云便与屋组村民,组建了花挑队,道具服装都是自己购买制作,逢年过节,她总是带领队伍参与演出。村民刘丹阳总是夸她们花挑舞跳得很好。
为了鼓励乡村文化发展,怀宁县坚持让农民群众成为繁荣乡村文化的主体,不断挖掘乡土文化的本土人才,通过县、镇、村文化机构引导服务,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目前全县成立了300多个文化艺术团体,群众自发组建70余个黄梅戏班社,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文化建设村民欢乐多
晚饭以后,习惯出门走走的江镇镇赵山村村民刘丹阳沿着汪人行中心村四处溜达,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村部门口的乡村大舞台也逐渐成形,与中心村祠堂一前一后遥相呼应,两座徽派建筑在乡村里更有了时代的韵味。“这个大舞台一天一个样,等乡村大舞台建好,我们村民就多了一处好去处。”刘丹阳高兴地说。
村外变化的同时,村内的农家书屋也即将迎来变化。赵山村村干汪挺正忙着对村部里农家书屋进行整理,按照书籍类别重新摆放整齐,对破旧不适宜的书籍着手更新,为即将到来的暑假做准备。“我们村留守儿童较多,农家书屋建立前,孩子们整个暑假要不窝在家里看电视要不到处乱跑,书屋建立后,孩子们可以在这里静心学习。村干也能对他们学习进行辅导,外出务工的父母也不再担心。”汪挺介绍说。
近年来,怀宁县在文化设施建设上下狠功夫,以“老少皆宜,内外结合”的工作思路,全面提升镇内文化设施“软硬”实力,目前全县建成健身广场200余处,在建及已建成乡村大舞台200余处,建成农家书屋200余处,镇级文化站20处,并持续保持图书更新,群众文化生活有了去处多了欢乐。
文化“种子”生根又发芽
走进江镇镇中心学校,很容易被一声声稚嫩的“黄梅腔调”吸引过去,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戏文化可以说根植到群众内心深处,但时代在变化,如何让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代传承下去,江镇镇中心学校将黄梅戏教育融入课程安排上。“从2019年开始,我们在三、四年级的课程中安排黄梅戏教育,由专业的音乐老师带领学生学习黄梅戏,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江镇镇中心学校占南杰主任介绍说。
每到傍晚时分,忙碌了一天汪和丙师傅,把自家在江镇村的早餐店简单收拾一下,腾出不大不小的空间,喊上“小伙伴”,拉起二胡、吹起音乐,一个简易的舞台班子就搭起来了,一曲曲黄梅戏将一天的劳累感驱散得干干净净。
近年来,怀宁县把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关键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送文化、种文化、传精神,将文化建设融入群众生活,同时鼓励引导群众参与,充分激发群众创作热情,让文化种子生根开花。(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 通讯员 张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