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宁:从一颗蓝莓到85亿产业
本网讯 22年前,安徽省农科院一名专家来到我县的一个小山村,试种了几棵蓝莓苗。不成想,这几棵蓝莓苗成了“星星之火”,截至目前,我县蓝莓种植面积达9.5万亩,蓝莓综合产值达到85亿元。一颗小蓝莓飞上致富的枝头,发展成富民强县、乡村振兴、百姓富裕的大产业,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
(图为怀宁县双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
科技赋能 蓝莓更甜
这里没有传统农业的“面朝黄土”,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控制屏闪烁的数据、自动化灌溉系统的潺潺水声,以及村民们忙碌却充满希望的笑脸。这一切,都彰显着科技为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4月6日,走进高河镇波波果业有限公司蓝莓基地,阳光下,蓝莓树托起或蓝黑或青绿或紫红的蓝莓小果,灵秀可爱,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果香,让人垂涎欲滴,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公司总经理刘金龙带领几十名村民抓紧采收。游客陈钟来和朋友拎着篮子也走进蓝莓基地,“这么多,这么大呀。”他惊喜地说道。
“快尝一尝我们的蓝莓,又脆又甜。”说话间,刘金龙随手摘下一个递到了游客陈钟来手中,“嗯,是真的甜。”
蓝莓甜,刘金龙说他心里更甜。过去这片600余亩的土地贫瘠,靠种植传统作物一直发展不起来。当高河镇2023年引进波波果业有限公司时,刘金龙硬是几个月的时间将这片荒地整理出来,投资亿元新建分拣中心和“5G蓝莓智能温室大棚”。智能温室大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对蓝莓生长环境的精准监测和智能调控。基地采用了“温室大棚+基质盆栽+水肥一体化+蜜蜂授粉”的高效栽培模式,摆脱了对土壤和气候的依赖,减少病虫害影响。这种模式犹如为蓝莓生长精心定制的“营养套餐”,精准把控每一株蓝莓的水肥供应,实现了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现在只需要1个人、1部手机就能管理上百亩蓝莓。”刘金龙说,有了科技助力,种植蓝莓更省心省力。
与此同时,我县健全“科技特派员+”运行机制,攻克了30余项生产技术难题,运用“5G+物联网”技术,搭建“智慧蓝莓”平台,构建7个智慧蓝莓应用场景,实现对蓝莓实时远程监测与诊断,蓝莓质量安全监管精准化、可视化。我县蓝莓产业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为怀宁县双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
蓝莓丰收 村民增收
“我在这里务工好几年了,每年有近15000元收入。”金拱镇高湖村村民汪金兰说,“你看,这里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景象,用‘穷山恶水’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以前呀,这里是荒山一片。现在好了,镇里通过招商引资全部开发种上了蓝莓,我们村民在家门口蓝莓基地上班,既有固定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更重要的是家乡环境变美了。”
在汪金兰手指的方向,100余亩连片的蓝莓苍翠欲滴,绿叶掩映之间,昔日荒山坡岗披上了一层蓝装,一颗颗饱满的蓝莓如同翡翠球般镶嵌在树梢上,惹人生津。
清晨,在洪铺镇新龙村马直组的蓝莓基地,村干吴小红带着10多名工人正逐垄检查蓝莓的长势及挂果情况,“现在蓝莓正是生长的关键时期,要勤管护,水肥跟上了,今年的果子才能又大又甜!”吴小红笑着说。在他们的脚边,一条条滴灌管道正在为蓝莓输送着定制化的“营养套餐”。“这片35亩的蓝莓是我们村自主经营的,今年蓝莓产量预计有4吨,可以创造15万元左右的村集体收入,也带动了周边40名群众务工增收,后期我们准备稳步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村民有活干、有钱赚,真正实现强村富民。”新龙村党支部书记冯利华说。
同样,在腊树镇芝岭村白屋组的蓝莓基地建设现场,2台挖掘机正有序整理坡地,工人们忙着铺设滴灌管道,新翻的黄土间已栽种上数百亩株蓝莓幼苗。"今年我们村计划新增蓝莓200余亩,采取'平台公司+合作社'模式,总投资约320万元,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芝岭村书记严卫华介绍。目前,腊树镇种植蓝莓面积达5000亩,已成为该镇实施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新名片。
月山镇复兴村经济联合社与省乡村振兴研究院达成合作关系,流转200余亩山场、荒地发展蓝莓产业,按照“党支部+经济联合社+基地+农户”的自主经营模式,实现农户与村集体经济增收“双赢”。村民曹小兰是蓝莓基地的“老员工”了。“开始整地的时候我就来了,前后参与了整地、铺布、摆盆、滴灌设备安装调试、种苗、修剪等多个工序。”曹小兰说,我年纪大了,从外面打工回来之后就一直都在这干活儿,一个月也有个三千块钱,到了年底还给我土地流转的钱,总的算下来还不错。”和同村的不少农户一样,复兴村马井组62岁的村民杨月连也是基地的“常客”。“在这里干活,离家近,方便照顾家里,一举两得。”杨月连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
(图为怀宁县双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
农旅融合 乡村更美
走进雷埠乡白桥村蓝莓采摘园,果香扑鼻而来,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蓝精灵”缀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游客们拎着小篮兴致满满地穿梭在果树间,边采摘边品尝,享受着身处大自然的乐趣。“这里的蓝莓品质好,口感好,比我在街上买的好吃,趁着周末我们一大家人带着孩子来玩,准备摘个十几斤回家。”游客张美静笑着说。
“除了采摘蓝莓外,我们园内还设有农家土灶、休闲饮吧,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体验烧农家饭、钓龙虾等活动,感受一下农家生活的乐趣。”采摘园负责人说,近年来,采摘游越来越“热”,他也在不断拓展内容,为游客带来更多新体验,让游客不再是“来了就摘,摘完就走”,而是真正地“游”起来。
时下,蓝莓开始成熟,采摘时节将持续到8月底。生态,绿色,休闲度假,享乐农家,这些字眼成为了怀宁旅游的热词,以农业观光为主线的旅游服务业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这一块有400多亩,除了供游客现场采摘外,工人们边采摘边包装边送入保鲜库,每天下午6点装上冷链运输车,送往各地大超市。除了采摘、包装、上超市货架这半个小时时间,其他时间蓝莓都在保鲜中。”马庙镇蓝莓基地负责人介绍说。为保证蓝莓的新鲜度,公司采用冷链运输直达的蓝莓运送模式,保证了蓝莓鲜果的品质,达到直接食用的标准。从采摘到城市大超市,在短短5小时左右冷链“护航”后,新鲜的蓝莓就出现在了长三角地区消费者的果盘中。除了长三角地区,怀宁蓝莓还销往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深加工的蓝莓酒、蓝莓干、蓝莓饮料等产品还销往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我县还建成蓝莓成果展示中心、科普研发中心、物流电商中心及蓝莓商业街,打造独秀山公园、马拉松生态廊道等蓝莓产业融合品牌,依托蓝莓产业优势,我县探索出一条“蓝莓+旅游”的发展新路子,不仅建成了5G蓝莓科研基地、独秀山公园、马拉松生态廊道等蓝莓主题景区,还通过每年举办蓝莓马拉松、蓝莓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用“蓝莓”将县内旅游景区串珠成链,逐步构建起“春有景、夏有果、秋有游”的文旅新格局。预计2025年户外拓展、生态采摘、休闲旅游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十四五”末,我县锚定蓝莓产业“双十双百”目标,聚力成为全国蓝莓产业“单打冠军”,重要的深加工交易集散研发中心,重要的蓝莓元素休闲旅游区和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努力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青山变金山的愿景。
我县用生态“含绿量”赢得发展“含金量”,用时间的沉淀终在绿水青山间生长出醉人的“果”。如今,我县已形成了蓝莓种植、鲜果销售以及蓝莓果干、蓝莓酒、蓝莓花青素饮品等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9.5万亩,集聚规模化种植企业198家,综合产值突破85亿元。(檀志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