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怀宁蓝莓 > 正文

“莓”创新面貌 人民露笑颜

时间:2023-09-12 09:24:02   稿件来源: 怀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实习生王栋  

  本网讯 初到黄墩镇时,还是初夏。此时的黄墩还不是那么炎热,大片的山野绿植,格外清新的空气,反倒给人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觉。沿着S238省道向南行驶,二十来分钟的车程就能来到黄墩镇。这里的情景和过去截然不同,新修的乡村公路,两旁整齐的小三层楼房,村村通的公交车站等等尽收眼底。站在高处,整个黄墩镇大片的蓝莓种植基地清晰可见。它们成片栽种,面积广阔,给周旁的村落添上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黄墩镇位于怀宁县中部,境内主要是低山丘陵地貌,土壤90%以上为红壤、黄棕壤。在坊间有这样几句俗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嫁女不嫁黄泥巴墩”是对早期黄墩镇最真实的评价。近年来,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黄墩镇党委、政府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发展蓝莓产业,集中连片扩大种植规模,打造黄墩特色蓝莓产业园。对镇内的蒋岭村、谷泉村、栗山村开展蓝莓连片攻坚行动,打破农村内部壁垒,坚持乡村共同发展、连片振兴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路。

  找对致富路,蓝莓孕育大产业

  从沪渝高速出口驶出,沿着S238朝沪聂线行驶25分钟左右,就到达怀宁县黄墩镇栗山村了。这里的蓝莓产业振兴示范基地创建于2018年,总投资2560万元,基地面积共1650余亩,分为三桥镇、黄墩镇两个片区,黄墩镇共有850余亩。2022年,怀宁蓝莓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受到省委的肯定,并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为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典型案例推广。怀宁县不负嘱托,因土壤和地形优势,大力发展蓝莓特色产业。

  黄墩自从引入蓝莓,早已摆脱了以前“脏、穷、苦”的标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由镇政府牵头、村集体参与,大力进行土地流转,全镇统一租金与合同,将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到村,再由村里交给企业。通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蓝莓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县95%乡镇种植蓝莓,78%行政村将蓝莓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村均蓝莓收益超15万元。蓝莓基地年增加用工2.1万余人次,人均增收超8000元。

  陈生杰是黄墩镇栗山村的村民,家就住在独秀山蓝莓基地附近。作为贫困户,他也因蓝莓获得了政策上的扶持和经济上的援助。他对这里的一切都表示感激,也比较熟悉这里的情况,这次走访就是他做的领路人。

  “我们村民组的人大都在外面打工,山场几乎就成了荒山,利用率也不高。后来村委会找我们进行协调,让我们流转给村委会,我们大家通过讨论,也就同意了。”陈生杰指着一望无际的蓝莓地,“你看,现在这一片不仅是山上,这里的空地也都种上了蓝莓,长得可好了!”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全是蓝莓树,一排排的整齐划一。

  只有路找对了,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些路是党和政府抓住机遇得来,实践探索得来,带领群众实干得来,不仅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走好致富路,人民脱贫露笑颜

  走进满眼苍翠的怀宁县黄墩镇栗山村,植被掩映中,刻着“安徽蓝莓第一园”繁体篆书的巨石,映入眼帘,十分壮观。村民王海兵指着一侧漫山遍野的蓝莓园说,这儿就是安徽蓝莓种植的发源地。

  开车上山十分方便,虽有偶尔的上坡,但好在新修的路面很是平整。从南面上山,顺着蓝莓园里修好的水泥路,整整一圈刚好可以把蓝莓园看个齐全。

  到了村民王海兵的家,房屋左边有个小菜园,种着自己家常吃的一些青菜。他听说我们想要采访他,热情地拿出今年刚采摘的蓝莓洗好招待我们,一颗颗精致小巧的蓝莓散发着浓郁的果香。他一边清洗着蓝莓,一边和我们说:“以前呀,这儿是荒山一片,环境比较差,村里没通自来水,村民们喝的都是当家塘里的水,容易闹肚子。自从通了自来水可方便了,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拿水缸盛水了。”

  数年前王海兵一家被选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享受到产业就业帮扶措施。2020年,在产业的扶持下,王海兵成功被划入拟脱贫户名单。

  说到脱贫,王海兵显得有些激动。他主动说出了他最早期的顾虑:“刚开始有相关政策的时候,说要流转山场资源,承租村民的土地和山林,大家都很犹豫。谁也拿不准这么干一定赚钱。”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他说栗山村的很多村民都有同样的顾虑。

  “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干,跟着产业扶持政策走准不会错!县里都支持咱这里种植蓝莓,派专家支持我们,说明上面有信心带着我们脱贫致富,我们老百姓更要有信心!”说到这里,王海兵很有底气,声音也大了起来。

  事实上,蓝莓产业的发展确实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善。首先怀宁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合作发展、务工就业、生产托管、开办农家乐等有效举措,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一地生五金”:即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变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订单种植“得售金”、生态旅游“赢现金”。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土地和荒山的利用率提高,也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成功帮助了村民脱贫致富。“销售的问题交给企业的人来,我们农户只需要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就行了。到了结果的时候,企业就派车来拉,我们只管采摘就好了,不用操太多心。”说这话时,王海兵眼里都是笑意。

  一直以来,怀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拓宽“两山”转换通道,因地制宜发展蓝莓特色产业。荒山披了绿,漫山结出“致富果”,有效助力村级集体增收、群众就业致富。通过产业扶贫与生态扶贫相结合,发挥独秀山的生态优势。早在2003年初,安徽省农科院下派干部胡勇,在黄墩镇周边搞土壤测试时,发现栗山村山丘上酸性地质最适合种植蓝莓。接着,发动村民在集体林场的荒山坡上,清除灌木,开挖洞坑,试种了蓝莓。如今,看到眼前种满蓝莓的翠绿山地,真有说不尽的感慨。据王海兵介绍,“现在不仅蓝莓果子大,品种还有分类,不仅这里不再光秃秃的,每年蓝莓节吸引了好多外来游客来这里旅游打卡。”

  走出村民王海兵的家,已经快到傍晚了,他依旧热情地欢迎我们下次再来。初夏的栗山村景色,别有一番风味。走在村里新修的道路上,路旁的香樟树和大片的蓝莓园让绿色成为了村里的主色调。村口的乡村大舞台,是这里的村民练习广场舞,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好去处。一旁的石桌椅,老人们在悠闲地喝茶聊天。小孩子们在周边玩耍嬉戏,不时传出阵阵的欢笑声。如今的黄墩镇在大力发展蓝莓经济下,村民仅靠临时工人均增收超8000元,村子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完善,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现在出村可方便多了,我今年新买的三轮电瓶车,不管是平常拉货还是去镇上,都太好使了。”村民陈中胜自豪地向我们展示他的“豪车”。通过他的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地到,村民们在县委县政府地带领下,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找对了而且走好了这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天色渐晚,暮色渐浓,落日余晖染红了天空,微风中传来鸟鸣的悠扬。踏上返程之时,脑海中还是不断浮现今天的所见所闻。回想走在栗山村的场景,村民的热情开朗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露出的一张张被汗水浸润的幸福笑脸让人难以忘怀。土地还是那一片土地,人还是那一方人。蓝莓产业有了多方加持,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小小的蓝莓孕育出大产业,给乡村风貌和百姓面貌带来了巨大改变。未来还在路上!黄墩镇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定会走好从“黄泥巴墩”到“莓”丽小镇的转身之路。(实习生 高鹏)

最新更新

快速关注

  • 独秀怀宁APP

  • 独秀怀宁公众号

  • 怀宁融媒视频号

  • 独秀怀宁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