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注黄梅终不悔 青松不老曲常新
本网讯 为黄梅戏作曲60多年,共写了104本曲目,其中41本大戏、63本中小戏,其中多部戏曲获国家、省、市级大奖。提及自己钟爱一生的戏曲创作事业,今年77岁的怀宁县黄梅戏作曲家何晨亮坦言:“写戏的时候我最踏实。不要说你写了多少戏,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戏,更要看观众记住了多少戏。”
家境贫寒,13岁考进县黄梅戏剧团
何晨亮出生在怀宁县江镇镇上丰村,自幼家境十分贫寒,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到了7岁上学的年龄,却因一学期9毛钱的学费而一家人发愁。了解到何晨亮家境后,学校特批为他减免了学费。何晨亮从小就很懂事,每天放学后,他就放下书包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由于学习认真,每到期末考试在班上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从小何晨亮就喜欢音乐,他经常在亲房会拉二胡的哥哥身边,一边看一边比划着,慢慢地“走上了路”。在学校里,他看见老师拉二胡也不失时机地“试”一下,老师见他在音乐上有天赋,也乐于指点。由于没钱买二胡,何晨亮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了一把土二胡,就是这把充满“泥土芬芳”的土二胡伴随着他在音乐的海洋里追波逐浪,以致与音乐结缘,走上了戏曲梦想之路。
小学毕业后,家里再无钱供何晨亮上学,只得辍学在家。1958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招考学员,13岁的何晨亮初生牛犊不怕虎,报名参加招考,并顺利考进了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分配到表演专业。由于他酷爱音乐,在练功、吊嗓间隙,也忘不了到乐队里摸摸二胡,打打板鼓,过过音乐瘾。
1960年,何晨亮随团到武汉演出,当时剧团在轮船上有一场演出活动,不巧的是,拉主胡的老师突然病了。正在团长为一时找不到替手而急得团团转时,何晨亮毛遂自荐,一本正经地坐在主胡的位置上,没想到,他居然将这本两个多小时的大戏主胡从头到尾拉下来了,而且拉得非常成功。领导看他天资聪慧,正式批准他改行到剧团乐队,任专职琴师。
专心钻研,从“门外汉”到黄梅戏作曲家
人们常说:戏以曲传。可见,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中,戏曲音乐传承极为重要。1960年代的怀宁县剧团没有人会作曲,所有的戏都是导演定唱腔;没有曲谱,演员在演出时,容易荒腔走板;伴奏人员也是经常“逮”不着调,动琴轴,调千斤,手忙脚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演出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的繁荣,为剧目谱曲已势在必行,剧团领导又将这项重任交给了何晨亮。
戏剧作曲,谈何容易。有人说写剧本难,其实作曲更难。初次创作,厚厚的一堆初稿付之一炬。稿子成灰,何晨亮却没有灰心,文化水平低,但可以学。他一面坚持学文化,一面学专业知识,既向书本学,也向同行学,请良师益友点拨。每天都要把学来的知识仔细推敲、琢磨,从中寻找灵感,并作好日记,学到兴奋处,趣味横生,不觉天明。为了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何晨亮在每月仅有的12元工资中,硬是从牙缝里省出15元报考上海新声音乐学院函授学习作曲。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那方块汉字一个一个地装进心里并活了起来。那些七字句,十字句的唱词,在脑子里也渐渐地形成了旋律。他将这些旋律一一记下来,并反反复复的哼着唱着,再不舍得将它化为灰烬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不久,他的处女作《王汉喜借年》出台亮相了,伴奏人员面前多了一本厚厚的曲谱。团里的老艺人乐了:“晨亮这伢子真有出息,他可以在纸上唱了。”何晨亮这个无名小卒,在黄梅戏音乐天地开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良好的开端,为何晨亮打开了音乐创作的大门,他开始一发不可收,先后为《山花烂漫》《芦荡火种》《稻香千里》《掌权以后》《李离伏剑》《先堵那个洞》《珍珠湖畔》《俩夫妻》等60个大小剧本作曲,其中大多参加省市汇演。《珍珠湖畔》《俩夫妻》曲谱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李离伏剑》由安徽省广播电台全剧录音,部分唱腔入选《黄梅戏影视优秀唱腔选》,《杨月楼》参加安庆地区首届戏剧节调演时,音乐设计被评为一等奖。这些剧目经过何晨亮不断地实践探索和精心打磨,均拿捏得极为妥当;特别是唱腔设计方面,通过灵活自如地调动气息,使得每一段唱腔音乐高低有致,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将人物激烈的表演流露出了强烈的情感,演员在舞台上也绽放出无限的魅力。可以说,这些优秀的剧目,为怀宁县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本剧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犹如给人注入了一股朴素淡泊的清泉。观众的心灵总是被这些充满正能量的剧目而久久地震撼着,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那些温婉流畅的乐曲节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观众们纷纷发出感叹:每一本戏都是一道美味佳肴,看后唇齿留香。可他们又哪里知道,这其中,倾注了何晨亮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好听的唱腔朗朗上口、经久流传,成为剧目传承于世的根本。一个剧目能否留得住,唱腔设计举足轻重。何晨亮对王兆乾、时白林等前辈艺术家推崇备至,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经常远道登门求教。同时虚心向传统声腔的“活字典”剧团里的老艺人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依据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声腔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使之整台音乐达到深厚质朴,流畅优美,和谐协调而浑然一体。1980年年底,文化部和安徽省文化厅的有关领导看过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演出以后,一致夸赞该团音乐设计好,黄梅戏味道浓。在座谈会上,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先生感慨地说:“看了怀宁剧团演出的黄梅戏《李离伏剑》,何晨亮的曲子整体作得不错,很有地方特色,特别是男唱腔更为突出,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添色不少。”
尽管何晨亮年事已高,但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作,继续发扬光和热,其创作也日渐纯熟,由他作曲的《孔繁森〉等剧目几乎唱遍了大江南北、村村镇镇,全国几十家国营剧团纷纷搬演,仅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在全国各地演了400多场;黄梅戏《邓石如传奇》还拍了舞台电视剧,并荣获安徽省“五个一工程奖”。何晨亮始终秉承一个信念,要写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观众的戏,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观众能喜欢他写的唱腔。既保有谦卑之心,又具有达观高远的胸怀,虚心如竹,无畏风雨,这也成就了何晨亮大写的艺术人生。
坚守匠心,保护传承弘扬“怀腔”
“早在元、明时期,每逢春种秋收之时,怀宁农民习惯唱山歌小调来歌颂丰收的场景,这种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时称‘怀宁调’。大约从清乾隆到道光年间,‘怀宁调’广泛吸收山歌、秧歌、茶歌、采茶调、花鼓调、凤阳歌、青阳腔、徽调等艺术精华,并与连厢、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有机融合,在怀宁县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怀腔’,并孕育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立剧种——黄梅戏。清朝中晚期,石牌戏曲艺人程福香成立怀宁县首家戏曲班社,演员以唱‘怀腔’为主,此班社历时百余年而不衰,在黄梅戏的早期发展中占有重要一席……”谈起黄梅戏的起源,何晨亮如数家珍。他说,戏剧界公认怀宁的石牌地区为黄梅戏的发源地,“怀腔”为黄梅戏的正宗腔系,黄梅戏念白一律以安庆方言为标准。2008年11月,怀宁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
前些年,何晨亮先后为16本黄梅传统小戏进行了唱腔整理,这16本小戏作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刻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之后,他又为《李离伏剑》作曲,该剧参加中国(安庆)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还没等他松一口气,紧接着,怀宁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传统怀腔曲调。何晨亮从小进剧团学艺,接触了许多怀腔老艺人,他是有心人,当时就记下了怀腔各种“调子”,怀腔已经深入骨髓。他还长期浸润戏乡石牌,不断探索研究怀腔的起源和发展。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怀腔的各种“调子”已经刻在他的脑海里,只要发出指令,就能立即被“打印”出来,怀腔的所有唱法可以脱口而出。
2016年9月19日,安庆市黄梅戏和地方稀有剧种小戏展演活动在人民剧院举行,怀腔作为安庆市地方稀有剧种首次亮相市级展演舞台,社会反响强烈。有位70多岁刘奶奶说:“这个‘怀腔’真好听,还是我五六岁的时候看过,今天的这个唱、白和那时候一模一样,黄梅戏以前就是这么唱的……”近年来,为挖掘、保护、传承地方戏曲,振兴地方戏曲文化,2015年4月,怀宁县成立“怀腔黄梅戏研究会”,何晨亮任副会长,他主动作为,组织复排怀腔大小剧目20多本,举办怀腔大型专场演出5场。
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且患有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但为了使“怀腔”材料更加详实完整,何晨亮经常深入农村考察,采访民间老艺人,收集整理了“道腔谱例”“怀腔谱例”“黄梅戏源头探讨谱例”并亲手撰写了《中国怀腔音乐集成》等。创作了以怀腔为主的大联唱,主持排练了《怀腔专场》,得到了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的肯定,众多业界专家也对何晨亮给予很高的评价,观众更是好评如潮。
心系黄梅,身在异乡传播戏曲艺术
2006年,何晨亮退休了,恰逢他的小孙子出生,他和老伴搬到三峡宜昌市定居带孙子。茫茫人海,人生地不熟,看不到黄梅戏,听不到黄梅音,虽然享受天伦之乐,但总感觉生活还缺少一种“味道”。
有一天,何晨亮在江边散步,突然听到非常熟悉的音乐声,“对,就是这个味道。”他似乎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快步走了过去,看到人群中间站着一个40多岁的女人,在一把二胡的伴奏下正唱着《牛郎织女》唱段“架上累累悬瓜果。”何晨亮终于找到知音,第二天早上,他带着高胡来到江边,坐下来调调弦,突然,悠长纯厚的黄梅戏旋律在广场上响起。一小会,广场上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打牌的、下棋的、唱歌的、跳舞的、闲逛的,当然还有那些唱黄梅戏的人们循声望着这边,他们先是呆呆地站着,然后如同听了口令,不约而同地这边围了过来,围了一圈又一圈。一个小时过去了,何晨亮动情地拉着弦儿,一段曲儿完了,观众终于醒悟过来,顿时鼓掌雷动。原来,宜昌的群众也非常喜爱黄梅戏,非常懂黄梅戏,在和何晨亮交谈后,得知这个拉二胡的原来就是黄梅戏音乐作曲家。从此,他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前呼后拥的,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市民都知道"市里"来了一位黄梅戏专家。于是,到江边广场来遛弯的市民明显地增加了,何晨亮就几乎天天到广场免费召开“黄梅戏演奏会”。
宜昌市峡江艺术团了解后,邀请何晨亮担任该团指挥。这一下,何晨亮终于找到了“组织”,他在艺术团尽职尽责发挥其专长,将艺术团的整体艺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何晨亮根据艺术团的需要,发挥创作专长,以黄梅戏《打猪草》“对花”为基调,创作出民乐曲《对花》,令宜昌市民眼前一亮。他们口口相传,将何晨亮的知名度又上升到一个高度。于是,宜昌市民乐团又邀请何晨亮担任该团高胡领奏。2014年,宜昌市老干部艺术团聘请何晨亮担任音乐指挥,在这里,何晨亮将《对花》重新整理演出。
脚下滴落多少汗水,头上就注满多少光环。何晨亮先后入选为安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曲音乐学会会员、安徽省民族弓弦乐委员会理事、安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安庆市舞蹈家协会理事、怀宁县音协副主席、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艺委会主任,并被评为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他还先后参与编辑《中国黄梅戏唱腔集萃》《中国黄梅戏代表唱腔全集》《黄梅戏起源》等文献。2019年7月,由何晨亮作曲、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清水河畔》光荣入选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首届“黄河情”全国小戏小品交流演出季活动,受到专家和观众一致好评。
情注黄梅终不悔,青松不老曲常新。在人生的舞台,弹指一挥间,60多年的戏曲舞台,却写满了何晨亮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每一场演出都印记了他的艺术足迹,每一寸舞台都洒满了他勤劳的汗水,每一张奖牌无不渗透着他的智慧和倾注的心血。在黄梅戏艺术道路上,何晨亮勇往直前,越走越宽,艺术之树长青。(全媒体记者 檀志扬)